四顾莽无人
出自清朝屈大均的《燕市篇》- 日月忽不淹,功名行蹉跎。神怒色不变,吾何如荆轲。
名随朝露晞,体与蜉蝣化。嗟尔世上人,悠悠一何多。
驱车临幽州,褰裳涉滹沱。渐离为击筑,田光和悲歌。
四顾莽无人,泪下随风沙。英雄无私雠,燕秦终不和。
持此七尺身,为君湛太阿。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志士不幸的遭遇和他的忠诚精神。诗人通过表现主人公被挫败后的悲愤之情,来启迪读者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坚定的品格。 第一联“日月忽不淹,功名行蹉跎。神怒色不变,吾何如荆轲”,表达了主人公为实现功名而努力奋斗,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感到失望和沮丧;同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皇帝的不满和惩罚,面临生命的危险,因此愤然决心奋勇杀敌,以报效国家。 第二联“名随朝露晞,体与蜉蝣化。嗟尔世上人,悠悠一何多。”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描绘得淋漓尽致,强调了人生短暂而可贵,提醒我们珍惜时间,不要浪费青春,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和价值。 第三联“驱车临幽州,褰裳涉滹沱。渐离为击筑,田光和悲歌。”描写主人公奋勇前行,身处险境,面对困难,却毫不气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同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感情,表现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第四联“四顾莽无人,泪下随风沙。英雄无私雠,燕秦终不和。”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孤独无助的处境,但是他依然十分坚定,对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坚守不渝,不会被任何人或事所左右,更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背叛国家。 结尾“持此七尺身,为君湛太阿。”表达了主人公志士仍然有着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信念,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放弃,这种精神将长存于世间,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的力量。
- 背诵
-
燕市篇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志士不幸的遭遇和他的忠诚精神。诗人通过表现主人公被挫败后的悲愤之情,来启迪读者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展开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志士不幸的遭遇和他的忠诚精神。诗人通过表现主人公被挫败后的悲愤之情,来启迪读者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信念和坚定的品格。 第一联“日月忽不淹,功名行蹉跎。神怒色不变,吾何如荆轲”,表达了主人公为实现功名而努力奋斗,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感到失望和沮丧;同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皇帝的不满和惩罚,面临生命的危险,因此愤然决心奋勇杀敌,以报效国家。 第二联“名随朝露晞,体与蜉蝣化。嗟尔世上人,悠悠一何多。”用比喻的手法,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描绘得淋漓尽致,强调了人生短暂而可贵,提醒我们珍惜时间,不要浪费青春,要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和价值。 第三联“驱车临幽州,褰裳涉滹沱。渐离为击筑,田光和悲歌。”描写主人公奋勇前行,身处险境,面对困难,却毫不气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同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激情和感情,表现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第四联“四顾莽无人,泪下随风沙。英雄无私雠,燕秦终不和。”用简练的语言表现出主人公孤独无助的处境,但是他依然十分坚定,对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坚守不渝,不会被任何人或事所左右,更不会因为个人恩怨而背叛国家。 结尾“持此七尺身,为君湛太阿。”表达了主人公志士仍然有着报效国家的决心和信念,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放弃,这种精神将长存于世间,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的力量。折叠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99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