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所盘旋
出自清朝屈大均的《寻墓诗为徐护卫作》- 嗟君何不怙,十一丧而母。四十不知墓,匍匐来陇首。
珠江当其前,龟峰在其后。蔓草既已平,牛羊满林薮。
号泣依旻天,水浆恒不口。神明欲告人,不向蓍龟取。
蓍龟亦不知,精诚自相偶。白骨忽踊跃,潜寐黄泉久。
浅土二尺中,待儿陈絮酒。孝思所凝结,玉红自不朽。
心作漆灯光,耿耿悬培塿。一穴乍明灭,莓苔积已厚。
蝼蚁所盘旋,咫尺劳相守。昏绝忽僵仆,山鬼牵左肘。
肘下即瓷棺,阙地大逾斗。刳血何淋漓,涓滴归无有。
白骨忽复肉,生气怀中走。幽明一呼吸,生死相为寿。
薰用都梁香,惊精返窗牖。西王好戴胜,麻姑未蓬首。
喜见出腹子,丈夫顷而黝。才气世无双,豪杰效奔走。
显亲始羽林,养志胜肥牡。石奋性恭谨,厕腧昔在手。
老犹孺子慕,仁爱及诸舅。灵爽所凭依,重封庶不苟。
锦绮裣纵横,芳香相杂糅。重招先考魂,嫡妣同樽缶。
黄沉雕琢之,血花涂左右。高作马鬣形,合葬仍兹阜。
泪作一泓泉,身为白杨柳。阴风长萧萧,石马助悲吼。
行人纷掩泣,看尔土亲负。赐祭会有时,汤沐百馀亩。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叫做《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全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失去母亲后,长时间无法寻找到母亲的墓地,最终在陇西山中找到母亲的坟墓,献上祭品,表达深深的孝思之情。 第一段描述了作者自己十一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但直到四十岁还不知道母亲的坟墓在哪里,只能匍匐在陇西寻找。第二段以珠江和龟峰为背景,描绘了那里草木茂盛、牛羊成群,生命旺盛的景象。第三段提到神明想告诉人们消息,但并没有使用蓍龟卜筮,而是用心中的精诚与信仰,表达出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第四段写白骨起死回生、幽明相连的奇妙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第五段以香气扶魂、西王母、麻姑等神话元素来营造神秘气氛。第六至第七段则描述了在陇西山中找到母亲坟墓后,献上祭品、感恩母爱的情景。最后一段则是描述了行人看着自己悲伤的样子而流泪,并谈及将来会举行赐祭仪式和汤沐百馀亩的场景。整首诗歌充满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母爱的珍视和怀念。
- 背诵
-
寻墓诗为徐护卫作诗意赏析
这首诗叫做《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全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失去母亲后,长时间无法寻找到母亲的墓地,最终在陇西山中…展开这首诗叫做《陇西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全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人失去母亲后,长时间无法寻找到母亲的墓地,最终在陇西山中找到母亲的坟墓,献上祭品,表达深深的孝思之情。 第一段描述了作者自己十一岁时就失去了母亲,但直到四十岁还不知道母亲的坟墓在哪里,只能匍匐在陇西寻找。第二段以珠江和龟峰为背景,描绘了那里草木茂盛、牛羊成群,生命旺盛的景象。第三段提到神明想告诉人们消息,但并没有使用蓍龟卜筮,而是用心中的精诚与信仰,表达出一种宗教信仰的态度。第四段写白骨起死回生、幽明相连的奇妙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第五段以香气扶魂、西王母、麻姑等神话元素来营造神秘气氛。第六至第七段则描述了在陇西山中找到母亲坟墓后,献上祭品、感恩母爱的情景。最后一段则是描述了行人看着自己悲伤的样子而流泪,并谈及将来会举行赐祭仪式和汤沐百馀亩的场景。整首诗歌充满深刻的思考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母爱的珍视和怀念。折叠 -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9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