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者反当中

出自清朝屈大均的《五仙观
神灵所窟宅,厥惟祝融乡。浮丘与安期,来往亦不常。
何者五仙人,各骑一色羊。手持五谷穗,芃芃三尺强。
黍稷居两旁,粳稻居中央。羊亦衔果蓏,以种遗炎方。
丰年再三祝,倏灭馀景光。越人念粒我,春秋修蒸尝。
报赛若先农,水旱仍遑遑。作观楚庭西,五仙列成行。
少者反当中,老者左右方。膝前各一石,或蹲或翱翔。
或立或僵卧,大小相低昂。抵触势有馀,角形弯以长。
言是羊所变,毛质皆青苍。一卷自周时,摩挲历帝王。
斑驳见手泽,表里含光芒。番夷多膜拜,薰用苏合芳。
馀窍出烟气,一缕何飞飏。恍若白云核,氤氲所含藏。
尺寸天所留,所关乃雨旸。吁嗟尔君子,言观来芝房。
南交多瑰货,不以充资装。依依此怪石,三叹空徬徨。
五仙观拼音解读
shén líng suǒ zhái
jué wéi zhù róng xiāng
qiū ān
lái wǎng cháng
zhě xiān rén
yáng
shǒu chí suì
péng péng sān chǐ qiáng
shǔ liǎng páng
jīng dào zhōng yāng
yáng xián guǒ luǒ
zhǒng yán fāng
fēng nián zài sān zhù
shū miè jǐng guāng
yuè rén niàn
chūn qiū xiū zhēng cháng
bào sài ruò xiān nóng
shuǐ hàn réng huáng huáng
zuò guān chǔ tíng 西
xiān liè chéng háng
shǎo zhě fǎn dāng zhōng
lǎo zhě zuǒ yòu fāng
qián shí
huò dūn huò áo xiáng
huò huò jiāng
xiǎo xiàng áng
chù shì yǒu
jiǎo xíng wān zhǎng
yán shì yáng suǒ biàn
máo zhì jiē qīng cāng
juàn zhōu shí
suō wáng
bān jiàn shǒu
biǎo hán guāng máng
fān duō bài
xūn yòng fāng
qiào chū yān
fēi yáng
huǎng ruò bái yún
yīn yūn suǒ hán cáng
chǐ cùn tiān suǒ liú
suǒ guān nǎi yáng
jiē ěr jūn
yán guān lái zhī fáng
nán jiāo duō guī huò
chōng zhuāng
guài shí
sān tàn kōng bàng huá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地方——祝融之乡,那里是五仙人骑着羊持谷物巡游的地方。黍稷粳稻和果蓏在周围生长,为炎帝遗留下来的种子提供了土壤。每年的丰收前,人们会进行祈福祭祀,但当灾害发生时,人们也会向先农神求助。在楚庭西边的观看台上,五位神仙排成行列,各自骑着一只颜色不同的羊,大小不一,姿态各异。这些羊的毛皮呈青苍色,由于摩擦而斑驳多彩。番夷民族香火旺盛,以苏合芳作为香火燃烧物。这些怪石和景象使得人们感到无比惊奇和难忘。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五仙观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地方——祝融之乡,那里是五仙人骑着羊持谷物巡游的地方。黍稷粳稻和果蓏在周围生长,为炎帝遗留下来的种…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的地方——祝融之乡,那里是五仙人骑着羊持谷物巡游的地方。黍稷粳稻和果蓏在周围生长,为炎帝遗留下来的种子提供了土壤。每年的丰收前,人们会进行祈福祭祀,但当灾害发生时,人们也会向先农神求助。在楚庭西边的观看台上,五位神仙排成行列,各自骑着一只颜色不同的羊,大小不一,姿态各异。这些羊的毛皮呈青苍色,由于摩擦而斑驳多彩。番夷民族香火旺盛,以苏合芳作为香火燃烧物。这些怪石和景象使得人们感到无比惊奇和难忘。折叠

作者介绍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次年,屈大均参加反清斗争,同年失败。顺治七年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在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开始北游,志图恢复。康熙二十二年(1683),因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9647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