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石伛偻若奔兽
出自清朝成鹫的《游石碣山作》- 山僧住山今老朽,逢人说山不去口。从前所闻见则否,过眼一过为刍狗。
何如此山世希有,一幅云林好心手。周遭方广盈十亩,土肥泉滑峰棱瘦。
中有天地外无漏,山光水光昼复昼。两两石楼如老叟,大者兀坐小回首。
大楼之左小楼右,长松低枝与石斗。众石伛偻若奔兽,前行麋鹿后猿狖。
聚为月窟丰其蔀,仰首窥天通石腠。散为玉衡布星斗,横数八八纵九九。
路断不断见遗构,有声无声狮子吼。相传古寺废已久,残碑半缺成蝌蚪。
殿角生尘佛面丑,圆镜当中无净垢。八门顶礼还抖擞,踏破前人旧窠臼。
归来大笑别良友,此山取作逋逃薮。君心我心无避就,终当去去去莫后。
把茅盖头瓮遮牖,坐断云根观远岫。不信名山有神守,管取洞天归两肘。
君不见藏山于泽未为固,夜半有力负之走。窃负而逃逃者谁,字曰迹删名曰鹫。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住在山中的老僧人,他热爱自己所住的山,并且不愿离开。诗人描绘了这座山的美景:广阔的周围,肥沃的土地和清澈的泉水,以及错落有致的石楼和参天的松树。在这座山中,有一些奇特的景象,例如月窟和布满星斗的玉衡。此外,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物,如寺庙、碑刻等。尽管这些文物已经残破不堪,但是老僧依然对它们充满敬意,他把这座山看做自己的“逋逃薮”,并表示最终也会向这座山告别。最后,诗人表示这座山中一定有神秘的存在,即使我们无法看到,但它却一直守护着这座山。
- 背诵
-
游石碣山作诗意赏析
-
成鹫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从本师西来离幻即石洞和尚披剃。继法于硕堂禅师,系憨山大师徒孙。与陶环、何绛等南明抗清志士为生死之交。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粤中士人多从教游。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其为…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8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