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葬何必恶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饮酒·十一拼音解读
yán shēng chēng wéi rén
róng gōng yán yǒu dào
kōng huò nián
zhǎng zhì lǎo
suī liú shēn hòu míng
shēng gǎo
suǒ zhī
chēng xīn wéi hǎo
yǎng qiān jīn
lín huà xiāo bǎo
luǒ zàng è
rén dāng jiě biǎo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人称颜回是仁者,又说荣公有道心。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颜回穷困且短命,荣公挨饿至终身。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虽然留下身后名,一生憔悴甚清贫。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人死之后无所知,称心生前当自任。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短暂人生虽保养,身死荣名皆不存。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又有何不好?返归自然才是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颜生: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称为仁:被称为仁者;以仁德而著称。《论语·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家语》:“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称其仁焉。”荣公:即荣启期,春秋时隐士。有道:指荣启期能安贫自乐。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屡空:指颜回生活贫困,食用经常空乏。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gǎo)
枯槁:本指草木枯萎,这里指贫困憔悴。

死去何所知,称(chèn)心固为好。
称心:恰合心愿。固:必。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客:用人生如寄、似过客之意,代指短暂的人生。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裸葬:裸体埋葬。恶: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杨王孙所说的“以反吾真”的“真”。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饮酒·十一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的价值观和对死亡的态度。它通过描绘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来表达这个主题。 第一句描述了颜回和荣誉公,…展开
这首诗的主题是人生的价值观和对死亡的态度。它通过描绘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来表达这个主题。 第一句描述了颜回和荣誉公,颜回被称为“仁”,荣公则被认为具有道德。第二句指出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年轻时的荣耀和财富,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困境。第三句说即使留下美名,他们的一生仍然荒芜无功。第四句提到死亡的不可知性,但如果能够实现内心真正的满足,那么就不必害怕死亡。第五句说即使留下了许多钱财,也不能带上它们去死亡之地。最后一句则表达了裸葬的观念,认为在死亡之后,人们应该无所畏惧地迎接死亡,表达自己的意愿。折叠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诗人。他出身于一个官僚家庭,曾祖陶侃做过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孟嘉做过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他的时代,家境已经衰落,所以他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处在一个晋、宋易代的时期,政治的黑暗,阶级斗争的尖锐,民族矛盾的激化,都深深地影响着他。他青年时期…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361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