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瑟怨遥夜
出自宋朝韦庄的《章台夜思》-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
家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背诵
-
章台夜思译文
-
章台夜思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思乡的诗篇。当时,中原丧乱,连年兵燹,作者正避乱江南,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感时伤怀,无限凄凉。诗的首联,发调清唱,它写诗人长夜不寐,在幽怨的瑟声和悲鸣的风雨中度过,该是怎样的令人伤感凄绝。接着的第二闻,写孤灯独照,楚角声闻,一弯残月,又将从章台落下去了。如此“耿耿星河欲曙天”,该又凝聚了诗人我钞国乡的悉绪。转眼春光将尽,而年华已逝;归家无期,而故人已疏,写出了游子的寂寞和孤单。这是第三联的意思。因此结尾一联,用秋雁南回,乡书的深深怀念。这里的一个“又”了,说明诗人在流寓在外很久了,也表明诗人是思乡又一年啊。年年思乡,却年年肠断江南,这是何等的寂寞和凄凉。孤灯、楚角、残月、衰草,无不强烈地表现着秋夜思乡的凄苦。这情调虽免不低沉了些,但却哀感动人。全诗语言清畅,意境清幽。在阴冷暗淡的气氛中,诗人将思乡之情,写得令人肠断。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达的情感:思乡之苦。表达的手法:(1)层层蓄势,反复渲染。以“清瑟”“楚角”“孤灯”“残月”等声象或物象来烘托内心之忧怨、哀伤。(2)善于陪衬,以“芳草云暮”“秋雁南回”陪衬“故人未来”“乡书不达”的孤单寂寥之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展开这是一首秋夜思乡的诗篇。当时,中原丧乱,连年兵燹,作者正避乱江南,求官不易,流寓在湖北一带,感时伤怀,无限凄凉。诗的首联,发调清唱,它写诗人长夜不寐,在幽怨的瑟声和悲鸣的风雨中度过,该是怎样的令人伤感凄绝。接着的第二闻,写孤灯独照,楚角声闻,一弯残月,又将从章台落下去了。如此“耿耿星河欲曙天”,该又凝聚了诗人我钞国乡的悉绪。转眼春光将尽,而年华已逝;归家无期,而故人已疏,写出了游子的寂寞和孤单。这是第三联的意思。因此结尾一联,用秋雁南回,乡书的深深怀念。这里的一个“又”了,说明诗人在流寓在外很久了,也表明诗人是思乡又一年啊。年年思乡,却年年肠断江南,这是何等的寂寞和凄凉。孤灯、楚角、残月、衰草,无不强烈地表现着秋夜思乡的凄苦。这情调虽免不低沉了些,但却哀感动人。全诗语言清畅,意境清幽。在阴冷暗淡的气氛中,诗人将思乡之情,写得令人肠断。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表达的情感:思乡之苦。表达的手法:(1)层层蓄势,反复渲染。以“清瑟”“楚角”“孤灯”“残月”等声象或物象来烘托内心之忧怨、哀伤。(2)善于陪衬,以“芳草云暮”“秋雁南回”陪衬“故人未来”“乡书不达”的孤单寂寥之苦。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折叠章台夜思注释
(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2)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4)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5)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6)殊:竟,尚。(7)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展开(1)章台:即章华台,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筑)章华之台。”(2)瑟:古代弦乐器。多为二十五弦。弦乐器,这里指乐声。清瑟,即凄清的瑟声。遥夜:长夜。连下两句是说,凄清的瑟声,在长夜发出哀怨的音调;而伴随这哀怨乐曲的,又是秋夜悲鸣的风雨声。(3)楚角:楚地吹的号角。其声悲凉。(4)下:落下。这句是说,残月从章台落下去了,即天快亮了。(5)芳草:这里指春光。已云暮:已经晚暮了,指春光快要消歇了。云:助词,有“又”义。这句是借春光的消歇喻指自己年华已逝。(6)殊:竟,尚。(7)乡书:指家书,家信。不可寄:是说无法寄。(8)雁又南回:因雁是候鸟,秋天从此南来,春天又飞往北方。古时有雁足寄书的传说,事书《汉书苏武传》。连上两句是说,我写的家书,已无法寄回去了,因秋雁南回,无雁可托。折叠 -
韦庄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诗,多以伤时、感…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72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