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立马群公饯

出自宋朝陆游的《大将出师歌
将军北伐辞前殿,恩诏催排苑中宴。
紫陌惊尘中使来,青门立马群公饯
绣旗杂沓三十里,画鼓敲铿五千面。
行营暮宿咸阳原,满朝太息倾都羡。
天声一震胡已亡,捷书奕奕如飞电。
高秋不闭玉关城,中夜罢传青海箭。
可汗垂泣小王号,不敢跳奔那敢战。
山川图籍上有司,张掖酒泉开郡县。
还朝策勋兼将相,诏假黄钺调金铉。
丈夫未遇谁得知,昔日新丰笑贫贱。
大将出师歌拼音解读
jiāng jūn běi qián diàn 殿
ēn zhào cuī pái yuàn zhōng yàn
jīng chén zhōng shǐ 使 lái
qīng mén qún gōng jiàn
xiù sān shí
huà qiāo kēng qiān miàn
háng yíng xiǔ 宿 xián yáng yuán
mǎn cháo tài qīng dōu xiàn
tiān shēng zhèn wáng
jié shū fēi diàn
gāo qiū guān chéng
zhōng chuán qīng hǎi jiàn
hàn chuí xiǎo wáng hào
gǎn tiào bēn gǎn zhàn
shān chuān shàng yǒu
zhāng jiǔ quán kāi jùn xiàn
hái cháo xūn jiān jiāng xiàng
zhào jiǎ huáng yuè diào jīn xuàn
zhàng wèi shuí zhī
xīn fēng xiào pín jià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带领军队北伐,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的情景。在诗中可以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来催促将军举行庆功宴,并且群公都在青门立马送行。整个行军过程中,军营中的旗帜招展、鼓声喧天,而最终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朝廷中人无不为之太息倾慕。此时,高秋的玉关城并没有关闭,中夜时分还有青海箭传递着捷报。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敌方可汗只能垂泣认输,不敢再与将军作战。最后,将军获得了朝廷的表彰和晋升,成为了丈夫的楷模。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大将出师歌注释

【假黄钺】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胡三省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史一》:“晋宋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假鉞”。宋陆游《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展开
【假黄钺】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胡三省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史一》:“晋宋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假鉞”。宋陆游《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之假鉞而董二军。”折叠

大将出师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带领军队北伐,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的情景。在诗中可以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来催促将军举行庆功宴,并且…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将军带领军队北伐,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胜利的情景。在诗中可以看到皇帝派遣使者前来催促将军举行庆功宴,并且群公都在青门立马送行。整个行军过程中,军营中的旗帜招展、鼓声喧天,而最终胜利的消息传来时,朝廷中人无不为之太息倾慕。此时,高秋的玉关城并没有关闭,中夜时分还有青海箭传递着捷报。然而,在这场战争中,敌方可汗只能垂泣认输,不敢再与将军作战。最后,将军获得了朝廷的表彰和晋升,成为了丈夫的楷模。折叠

作者介绍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陆游是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6405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