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妻南郡主

出自宋朝梅尧臣的《桓妒妻
昔闻桓司马,娶妾貌甚都。
其妻南郡主,悍妒谁与俱。
持刀拥群婢,迳往将必屠。
妾时在窗前,解鬟临镜梳。
鬒发云垂地,莹姿冰照壶。
妾初见主来,绾髻下庭隅。
敛手语出处,国破家已殂。
无心来至此,岂愿奉君娱。
今日苟见杀,虽死生不殊。
主乃掷刃前,抱持一长吁。
曰我见犹怜,何况是老奴。
盛怒反为喜,哀矜非始图。
嫉忌尚服美,伤哉今亦无。
桓妒妻拼音解读
wén huán
qiè mào shèn dōu
nán jùn zhǔ
hàn shuí
chí dāo yōng qún
jìng wǎng jiāng
qiè shí zài chuāng qián
jiě huán lín jìng shū
zhěn yún chuí
yíng 姿 bīng zhào
qiè chū jiàn zhǔ lái
wǎn xià tíng
liǎn shǒu chū chù
guó jiā
xīn lái zhì
yuàn fèng jūn
jīn gǒu jiàn shā
suī shēng shū
zhǔ nǎi zhì rèn qián
bào chí zhǎng
yuē jiàn yóu lián
kuàng shì lǎo
shèng fǎn wéi
āi jīn fēi shǐ
shàng měi
shāng zāi j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桓温和司马昭之间的一段婚姻纠葛以及其中的一名美貌女子。桓温娶了一位南郡主为妻,但她非常嫉妒丈夫与其他女人在一起,甚至持刀胁迫家中的婢女,表示要屠杀所有的情敌。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桓温的另一位妾室正在窗前梳理头发,当南郡主突然闯进来时,她只是站在庭院的一角,毫无所动地回答了她的问题,告诉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丈夫了,并不知道他在哪里。南郡主听完后,心情便消气了,放下了手中的刀,抱怨着自己年老色衰,对那个妾室并不会产生威胁。最后,她还表达了对这名妾室的同情和感慨,认为她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这种嫉妒只会带来伤害。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桓妒妻注释

【我见犹怜】说新语·贤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刘孝标注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温平蜀,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髮,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悽惋。主於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后因以“我见犹怜”为形容美妇之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此即吾家小主妇耶?我见犹怜,何怪公子魂思而梦绕之。”清李渔《奈何天·狡脱》:“言虽是,当不得我见犹怜,忍教你受折摧。”汉…展开
【我见犹怜】说新语·贤媛》“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刘孝标注引南朝宋虞通之《妒记》:“温平蜀,以李势女为妾。郡主兇妒,不即知之,后知,乃拔刃往李所,因欲斫之。见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髮,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悽惋。主於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遂善之。”后因以“我见犹怜”为形容美妇之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此即吾家小主妇耶?我见犹怜,何怪公子魂思而梦绕之。”清李渔《奈何天·狡脱》:“言虽是,当不得我见犹怜,忍教你受折摧。”汉折叠

桓妒妻诗意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桓温和司马昭之间的一段婚姻纠葛以及其中的一名美貌女子。桓温娶了一位南郡主为妻,但她非常嫉妒丈…展开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故事,讲述了桓温和司马昭之间的一段婚姻纠葛以及其中的一名美貌女子。桓温娶了一位南郡主为妻,但她非常嫉妒丈夫与其他女人在一起,甚至持刀胁迫家中的婢女,表示要屠杀所有的情敌。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桓温的另一位妾室正在窗前梳理头发,当南郡主突然闯进来时,她只是站在庭院的一角,毫无所动地回答了她的问题,告诉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丈夫了,并不知道他在哪里。南郡主听完后,心情便消气了,放下了手中的刀,抱怨着自己年老色衰,对那个妾室并不会产生威胁。最后,她还表达了对这名妾室的同情和感慨,认为她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这种嫉妒只会带来伤害。折叠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以宣城古名宛陵,古人世称梅宛陵。以从父荫为桐城、河南、河阳主簿,历知德兴、建德、襄城。皇祐初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嘉祐五年卒,年五十九。《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宛陵集》六十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二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9781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