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取新春归去来

出自宋朝欧阳修的《新春有感寄常夷甫
余生本羇孤,自少已非壮。
今而老且病,何用苦惆怅。
误蒙三圣知,贪得过其量。
恩私未知报,心志已凋丧。
轩裳德不称,徒自取讥谤。
岂若常夫子,一瓢安陋巷。
身虽草莽间,名在朝廷上。
惟余服德义,久已慕恬旷。
矧亦有吾庐,东西正相望。
不须驾柴车,自可策蔾杖。
坐惊颜鬓日摧颓,及取新春归去来
共载一舟浮野水,焦陂四面百花开。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拼音解读
shēng běn
shǎo fēi zhuàng
jīn ér lǎo qiě bìng
yòng chóu chàng
méng sān shèng zhī
tān guò liàng
ēn wèi zhī bào
xīn zhì diāo sàng
xuān shang chēng
bàng
ruò cháng
piáo ān lòu xiàng
shēn suī cǎo mǎng jiān
míng zài cháo tíng shàng
wéi
jiǔ tián kuàng
shěn yǒu
dōng 西 zhèng xiàng wàng
jià chái chē
zhàng
zuò jīng yán bìn cuī tuí
xīn chūn guī lái
gòng zǎi zhōu shuǐ
jiāo bēi miàn bǎi huā kā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作者自认为从小就不强壮,现在年老体弱,感到孤独和无奈。作者承认自己贪得无厌,没有报答三位圣人的恩典,而且自己的声誉已经受到了攻击。他与一个普通的老教师相比较,觉得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但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道德高尚的行为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喜悦。最后,作者描述了乘船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渴求简单自由生活的愿望。整个诗歌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和苦恼,以及他对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注释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展开
【归去来】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折叠

新春有感寄常夷甫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作者自认为从小就不强壮,现在年老体弱,感到孤独和无奈。作者承认自己贪得无厌,没有报答三…展开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沉思和反思。作者自认为从小就不强壮,现在年老体弱,感到孤独和无奈。作者承认自己贪得无厌,没有报答三位圣人的恩典,而且自己的声誉已经受到了攻击。他与一个普通的老教师相比较,觉得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但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道德高尚的行为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喜悦。最后,作者描述了乘船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渴求简单自由生活的愿望。整个诗歌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和苦恼,以及他对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折叠

作者介绍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8043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