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说相交钩
出自宋朝欧阳修的《送黎生下第还蜀》- 黍离不复雅,孔子修春秋。
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
妄儒泥於鲁,甚者云黜周。
大旨既已矣,安能讨源流。
遂令学者迷,异说相交钩。
黎生西南秀,挟策来东游。
有司不见采,春霜滑归輈。
自云喜三传,力欲探微幽。
凡学患不强,苟至将焉廋。
圣言简且直,慎勿迂其求。
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
一败不足衂,後功掩前羞。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意味深长,大概是批评学术界的状态。黍离和春秋都是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者们的误解和争执,导致了许多异说和混乱。孔子虽然修整了春秋,但是后来许多学者却凭空臆造、纷纷异议,扰乱了原本清晰的经文。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说明当时的政治风气也不佳。妄儒在鲁国混杂,连周的历史都被他们随意地篡改。诗人认为,圣贤的真正意图已经模糊不清,学者们陷入了迷茫和争吵之中。黎生游学西南,但回到故乡时却被官员拒绝采纳,这也暗示了当时士人的地位不尊,知识并不被重视。凡事太过迂腐,只会让学问越来越弱。因此,学者应该直截了当地理解圣贤的言行,不要走入歧途,笔下也应该有力度,像戈矛一样锋利。最后,一次失败不足以成就大功,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掩盖前面的羞耻。
- 背诵
-
送黎生下第还蜀诗意赏析
这首诗意味深长,大概是批评学术界的状态。黍离和春秋都是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者们的误解和争执,导致了许多异说和混…展开这首诗意味深长,大概是批评学术界的状态。黍离和春秋都是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学者们的误解和争执,导致了许多异说和混乱。孔子虽然修整了春秋,但是后来许多学者却凭空臆造、纷纷异议,扰乱了原本清晰的经文。扶王贬吴楚、大法加诸侯,说明当时的政治风气也不佳。妄儒在鲁国混杂,连周的历史都被他们随意地篡改。诗人认为,圣贤的真正意图已经模糊不清,学者们陷入了迷茫和争吵之中。黎生游学西南,但回到故乡时却被官员拒绝采纳,这也暗示了当时士人的地位不尊,知识并不被重视。凡事太过迂腐,只会让学问越来越弱。因此,学者应该直截了当地理解圣贤的言行,不要走入歧途,笔下也应该有力度,像戈矛一样锋利。最后,一次失败不足以成就大功,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掩盖前面的羞耻。折叠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7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