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至荒诞无根原
出自宋朝欧阳修的《菱溪大石》- 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
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
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
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
行穿城中罢市看,但惊可怪谁复珍。
荒烟野草埋没久,洗以石窦清泠泉。
朱栏绿竹相掩映,选致佳处当南轩。
南轩旁列千万峰,曾未有此奇嶙峋。
乃知异物世所少,万金争买传几人。
山河百战变陵谷,何为落彼荒溪濆。
山经地志不可究,遂令异说争纷纭。
皆云女娲初锻链,融结一气凝精纯。
仰视苍苍补其缺,染此绀碧莹且温。
或疑古者燧人氏,钻以出火为炮燔。
苟非神圣亲手迹,不尔孔窍谁雕剜。
又云汉使把汉节,西北万里穷昆仑。
行经于阗得宝玉,流入中国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所以镌凿无瑕痕。
嗟予有口莫能辩,叹息但以两手扪。
卢仝韩愈不在世,弹压百怪无雄文。
争奇斗异各取胜,遂至荒诞无根原。
天高地厚靡不有,丑好万状奚足论。
惟当扫雪席其侧,日与嘉客陈清樽。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的景象,在一条寒溪边上,老翁看见了诗人来到这里,便引领诗人去看一个奇特的石头。诗人称赞这块石头,认为它非常珍贵,然而在城市中,人们却不太关注它。然后,诗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山谷,发现了更加奇妙的岩石和自然景观。但是,对于这些奇怪的事物,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诗人感慨万千,但他最终还是希望能有人来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品尝美酒共度时光。整个诗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类文明的思考和追求,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未知之物的探索和疑问。
- 背诵
-
菱溪大石注释
【燧人氏】中的古帝王。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唐杜甫《写怀》诗之二:“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亦省称“燧人”。《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汉班固《白虎通·号》:“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赵朴初《滴水集·<历史博物馆>诗之二》:“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兹事事新。”典【天高地厚】·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如:这个小伙子可真不知天高地厚。2.形容恩情极为深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年羹尧》:“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展开【燧人氏】中的古帝王。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若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没包羲氏作乎?”唐杜甫《写怀》诗之二:“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亦省称“燧人”。《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汉班固《白虎通·号》:“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赵朴初《滴水集·<历史博物馆>诗之二》:“燧人取火非常业,世界从兹事事新。”典【天高地厚】·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后多以“天高地厚”比喻事物的复杂和艰巨。《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想起幼年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话来,真觉愧悔!”如:这个小伙子可真不知天高地厚。2.形容恩情极为深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清梁章鉅《归田琐记·年羹尧》:“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折叠菱溪大石诗意赏析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修幼年丧父,家贫力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在西京三年,与钱惟演、梅尧臣、苏舜钦等诗酒唱和,遂以文章名天下。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宣德郎。三年,以直言为范仲淹辩护,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庆历中,以右正言知制诰,参与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推行的「…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7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