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与淮流绝
出自宋朝强至的《送同年张正臣赴海陵幕》- 早年登甲选,从事又东藩。
地与淮流绝,城连海气昏。
好山供健笔,暇日乐清樽。
多著太平策,归来奏帝阍。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早年的经历。他曾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为官员,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被调到了边远地区任职。他所处的地方与主要河流淮河相隔绝,城市也被海气笼罩。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欣赏周围的美景,并在空闲时间里喜欢品尝美酒。他还写了很多关于太平盛世的建议书,最后回到京城向皇帝奏报。整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家国天下的忧虑和贡献。
- 背诵
-
送同年张正臣赴海陵幕注释
【太平策】治国的策略。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杂王伯之略,稽之於今,验之於古,恢恢乎若运天下於掌上矣。”宋叶适《送邓谏从制干》诗:“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汉…展开【太平策】治国的策略。唐杜淹《文中子世家》:“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而见之。因奏太平之策十有二焉,推帝皇之道,杂王伯之略,稽之於今,验之於古,恢恢乎若运天下於掌上矣。”宋叶适《送邓谏从制干》诗:“终携太平策,还上蜀江船。”汉折叠送同年张正臣赴海陵幕诗意赏析
-
强至
强至(1022年~1076年),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充泗州司理参军,历官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韩琦聘为主管机宜文字,后在韩幕府六年。熙宁五年(1072年),召判户部勾院、群牧判官。熙宁九年(1076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不久卒。其子强浚明收集其遗文,编《祠部集》四十卷,曾巩为之序,已佚。清朝强汝询《求益…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5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