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簿前衢隘

出自宋朝秦观的《开府李公挽章
报国封章数,论交意气真。
先朝贵公子,当代老成人。
月动融尊酒,花催郑驿宾。
谁知古原上,马鬣一朝新。
戚里薨耆旧,哀荣世未如。
襚加三事衮,尊致两宫舆。
卤簿前衢隘,歌锺後院虚。
英风知不坠,芝玉茂庭除。
开府李公挽章拼音解读
bào guó fēng zhāng shù
lùn jiāo zhēn
xiān cháo guì gōng
dāng dài lǎo chéng rén
yuè dòng róng zūn jiǔ
huā cuī zhèng 驿 bīn
shuí zhī yuán shàng
liè cháo xīn
hōng jiù
āi róng shì wèi
suì jiā sān shì gǔn
zūn zhì liǎng gōng
簿 qián ài
zhōng hòu yuàn
yīng fēng zhī zhuì
zhī mào tíng ch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忠诚的官员的赞颂。他多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皇帝的嘉奖,并被授予了高官厚禄。他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在交友方面也深得人心,因为他真诚、正直、乐于助人。尽管他的朋友和同龄人已经逝世,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诗中还描绘了他在月下饮酒、花前招待来客等清雅的场景,以及他优雅、谦虚的气质,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钦佩和尊重。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开府李公挽章注释

【老成人】的人。《书·盘庚上》:“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二:“数百年礼义之门,而足下於今为老成人,在乎慎重学术,以表厉后生。”2.指年老敦厚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3.特指旧臣。《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朱熹集传:“老成人,旧臣也。”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孔戣﹞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宋苏洵《管仲论》:“晋袭文公之餘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何有?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4.练达持重的人。唐杜牧《唐故宣州观察使御史大夫韦公墓志铭》:“公幼不戏弄,冠为老成人,解褐得官,出羣众中,人不敢旁戏嫚。”《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祇得如此,何况你。”…展开
【老成人】的人。《书·盘庚上》:“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明方孝孺《答郑仲辩书》之二:“数百年礼义之门,而足下於今为老成人,在乎慎重学术,以表厉后生。”2.指年老敦厚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四回:“两个年轻小子,天天在一起,没有一个老成人在旁边,他两个便无话不谈,真所谓‘言不及义’,那里有好事情串出来。”3.特指旧臣。《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朱熹集传:“老成人,旧臣也。”唐韩愈《论孔戣致仕状》:“﹝孔戣﹞今年纔七十,筋力耳目,未觉衰老,忧国忘家,用意深远,所谓朝之耆德老成人者。”宋苏洵《管仲论》:“晋袭文公之餘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餘年,何有?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4.练达持重的人。唐杜牧《唐故宣州观察使御史大夫韦公墓志铭》:“公幼不戏弄,冠为老成人,解褐得官,出羣众中,人不敢旁戏嫚。”《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祇得如此,何况你。”折叠

开府李公挽章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忠诚的官员的赞颂。他多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皇帝的嘉奖,并被授予了高官厚禄。他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展开
这首诗是关于一位忠诚的官员的赞颂。他多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受到了皇帝的嘉奖,并被授予了高官厚禄。他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在交友方面也深得人心,因为他真诚、正直、乐于助人。尽管他的朋友和同龄人已经逝世,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此外,诗中还描绘了他在月下饮酒、花前招待来客等清雅的场景,以及他优雅、谦虚的气质,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钦佩和尊重。折叠

作者介绍

秦观 秦观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别号邗沟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少有才名,研习经史,喜读兵书。熙宁十年(1077),往谒苏轼于徐州,次年作《黄楼赋》,苏轼以为「有屈、宋姿」。元丰八年进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调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应制科,进策论,除宣教郎、太学博士,校正秘书省书籍。六年,迁秘书省正字。预修《神宗实录》。时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亦在京师,观与…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4995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