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之美谈
出自宋朝邵雍的《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 君为陕县令,我实康公孙。
始祖有遗烈,托君访春存。
夫君有诗来,题云石柱村。
石柱之始立,於古无所根。
就勒分陕铭,惟唐人之言。
既历年所多,首尾无完文。
难以从考正,将焉求其源。
我患读书寡。
知识无过人。
经书史传外,不能破群昏。
从长卿公羊,宜自陕而分。
从君陈毕命,宜成周而云。
二者兼取之,於义似或尊。
分政东西郊,可以陕洛论。
此说如近之,庶几缓纷纭。
甘棠之蔽芾,石柱之青新。
当时之盛事,予不得而亲。
二南之正化,二公之清芬。
千载之美谈,予可得而闻。
弃经而任传,儒者固不遵。
作诗以明之,驰此庸报君。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作者向陕县令致敬的诗歌。作者自称是康公孙的后代,他的始祖留下了一些遗迹,并托付给陕县令去寻找它们。陕县令来到石柱村,发现村里有一块巨石,上面题刻着唐代人的铭文。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不全,无法确定其来源。 作者承认自己读书少,知识不如其他人,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和传统来理解这个铭文的含义。他提到了《公羊传》和《左传》,并认为这两部经典应该被结合起来研究。最后,他表示如果在政治上将东西郊分开,就可以更好地讨论陕西和洛阳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并呼吁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
- 背诵
-
和陕令张师柔石柱村诗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向陕县令致敬的诗歌。作者自称是康公孙的后代,他的始祖留下了一些遗迹,并托付给陕县令去寻找它们。陕县令来到石柱…展开这首诗是作者向陕县令致敬的诗歌。作者自称是康公孙的后代,他的始祖留下了一些遗迹,并托付给陕县令去寻找它们。陕县令来到石柱村,发现村里有一块巨石,上面题刻着唐代人的铭文。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不全,无法确定其来源。 作者承认自己读书少,知识不如其他人,但他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历史和传统来理解这个铭文的含义。他提到了《公羊传》和《左传》,并认为这两部经典应该被结合起来研究。最后,他表示如果在政治上将东西郊分开,就可以更好地讨论陕西和洛阳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传统的热爱,并呼吁人们通过学习和研究来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折叠 -
邵雍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3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