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亿万年成楷模

出自宋朝邵雍的《安乐窝中一部书
安乐窝中一部书,号云皇极意何如。
春秋礼乐能遗则,父子君臣可废乎。
浩浩羲轩开闢后,巍巍尧舜协和初。
炎炎汤武干戈外,恟恟桓文弓剑馀。
日月星辰高照耀,皇王帝伯大铺舒。
几千百主出规制,数亿万年成楷模
治久便忧强跋扈,患深仍念恶驱除。
才堪命世有时有,智可济时无世无。
既往尽归闲指点,未来须俟别枝梧。
不知造化谁为主,生得许多奇丈夫。
安乐窝中一部书拼音解读
ān zhōng shū
hào yún huáng
chūn qiū néng
jūn chén fèi
hào hào xuān kāi hòu
wēi wēi yáo shùn xié chū
yán yán tāng gàn wài
xiōng xiōng huán wén gōng jiàn
yuè xīng chén gāo zhào yào 耀
huáng wáng shū
qiān bǎi zhǔ chū guī zhì
shù 亿 wàn nián chéng kǎi
zhì jiǔ biàn 便 yōu qiáng
huàn shēn réng niàn è chú
cái kān mìng shì yǒu shí yǒu
zhì shí shì
wǎng jìn guī xián zhǐ diǎn
wèi lái bié zhī
zhī zào huà shuí wéi zhǔ
shēng duō zhà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本书,它被称为“云皇极意”,包含了春秋时期礼乐之道的精髓,能够影响到父子、君臣等人的行为。诗歌进一步描绘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包括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以及汉朝与唐朝等王朝的治理。作者表达了对于政治强权和恶势力的忧虑,认为只有当才智与时机相遇,才有可能在变幻的历史中取得成功。最后,作者反思了造化对于英杰们的巨大作用,而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世间令人惊叹的人物。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安乐窝中一部书注释

【安乐窝】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又作《安乐窝中四长吟》:“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宋戴复古《访赵东野》诗:“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元宋方壶《水仙子·隐者》曲:“青山緑水好从容,将富贵荣华撇过梦中,寻着箇安乐窝胜神仙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吾家娘子悯君厄穷,使妾送君入安乐窝,从此无灾矣。”粤剧《搜书院》第二场:“淫奔苟合,借书院作安乐窝。”…展开
【安乐窝】号安乐先生,隐居苏门山,名其居为“安乐窝”。后迁洛阳天津桥南仍用此名。曾作《无名公传》自况:“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又作《安乐窝中四长吟》:“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惊鬼神,一炷香清冲宇泰,一樽酒美湛天真。”后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宋戴复古《访赵东野》诗:“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元宋方壶《水仙子·隐者》曲:“青山緑水好从容,将富贵荣华撇过梦中,寻着箇安乐窝胜神仙洞。”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吾家娘子悯君厄穷,使妾送君入安乐窝,从此无灾矣。”粤剧《搜书院》第二场:“淫奔苟合,借书院作安乐窝。”折叠

安乐窝中一部书诗意赏析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本书,它被称为“云皇极意”,包含了春秋时期礼乐之道的精髓,能够影响到父子、君臣等人的行为。诗歌进一步描绘…展开
这首诗歌描述了一本书,它被称为“云皇极意”,包含了春秋时期礼乐之道的精髓,能够影响到父子、君臣等人的行为。诗歌进一步描绘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包括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以及汉朝与唐朝等王朝的治理。作者表达了对于政治强权和恶势力的忧虑,认为只有当才智与时机相遇,才有可能在变幻的历史中取得成功。最后,作者反思了造化对于英杰们的巨大作用,而他们也因此成为了世间令人惊叹的人物。折叠

作者介绍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52956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