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乱丝头绪多
出自宋朝释文珦的《听野老所言》- 衰翁卧病山之阿,东村沈老来相过。
首言年饥若无备,次说时政多烦苛。
其间数事尽切已,具有本末非差讹。
农家累世服畎亩,此外宁复知其他。
世道愈变俗愈薄,天意亦复相折磨。
举贷养蚕不收茧,尽瘁耕耨田无禾。
千疮百孔正难补,前月里正来催科。
家贫乏钱办酒食,卖却养命双种鹅。
昨朝县吏又追唤,真如鸟雀遭网罗。
儿女啼号顾弗及,心如乱丝头绪多。
西邻寡妇更可念,譬彼坏木无枝柯。
饥寒交煎绝生意,母子牵挽沈於河。
句句皆从痛肠出,语罢涕泣俱滂沱。
民之多艰有如此,於乎彼苍其奈何。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贫困老人生活的艰难和不幸。他住在山上,患病卧床,仅有东村沈老来看望他。他谈起年轻时的饥荒困苦以及当下政治状况的烦恼,但更多地是关于自己家庭和农田的事情。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但现在生计愈发困难,无法获得收成,就算将债务抵押出去也无济于事。 作者认为,时光变迁,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越来越没有同情心。天意也似乎在折磨这个老人,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努力地尝试通过养蚕、种田来赚钱,但都无法成功。他深受贫困之苦,感到绝望和孤独,儿女们哭泣着却又无能为力。他的邻居也一样困苦,寡妇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母子俩陷入了绝境。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这个艰难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无力感。他希望上天能够给这些困苦的人们一些援助和希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社会贫困现状的关注和同情,表达了对穷人所遭受的痛苦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 背诵
-
听野老所言注释
【千疮百孔】谓破败不堪或弊病很多。清李渔《意中缘·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杨朔《龙马赞》:“一九四八年初春,我就是随着解放军翻过南山,踏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来的。”…展开【千疮百孔】谓破败不堪或弊病很多。清李渔《意中缘·毒饵》:“虽然得些润笔之资,以助薪水,究竟这千疮百孔,那里补救得来。”杨朔《龙马赞》:“一九四八年初春,我就是随着解放军翻过南山,踏到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来的。”折叠听野老所言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贫困老人生活的艰难和不幸。他住在山上,患病卧床,仅有东村沈老来看望他。他谈起年轻时的饥荒困苦以及当下政…展开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贫困老人生活的艰难和不幸。他住在山上,患病卧床,仅有东村沈老来看望他。他谈起年轻时的饥荒困苦以及当下政治状况的烦恼,但更多地是关于自己家庭和农田的事情。他的家族世代务农,但现在生计愈发困难,无法获得收成,就算将债务抵押出去也无济于事。 作者认为,时光变迁,社会风气日益浮躁,人们越来越没有同情心。天意也似乎在折磨这个老人,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他努力地尝试通过养蚕、种田来赚钱,但都无法成功。他深受贫困之苦,感到绝望和孤独,儿女们哭泣着却又无能为力。他的邻居也一样困苦,寡妇失去了所有收入来源,母子俩陷入了绝境。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这个艰难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无力感。他希望上天能够给这些困苦的人们一些援助和希望,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社会贫困现状的关注和同情,表达了对穷人所遭受的痛苦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折叠 -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484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