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非矫诬
出自宋朝释文珦的《天道虽远行》- 天道虽远,人心匪殊。
内直不欺,与天为徒。
对越无愧,陟降恒俱。
祝史陈言,曾非矫诬。
桑林之祷,金縢之书。
至诚感通,如鼓应桴。
神人以和,大信以孚。
不勉不思,自止于符。
天有常道,人无异涂。
志斯一矣,天其远诸。
大道既漓,人心日渝。
背天从欲,覆族亡躯。
作善降祥,为恶速辜。
圣言孔彰,是训是谟。
一念之差,各里而迂。
惟当自修,以反厥初。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表达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个人行为对天地的影响。虽然天道遥远,但人心都是相同的。诗中强调了内心的诚实和正直,与天为伍,不愧对人和自己的良心。同时,也提到了行善降祥,作恶速遭惩罚,背离天道只会导致族灭亡。诗中引用了一些古代经典和祷文,强调了个人修养需要借助于圣贤之言以及自我反思。最后,诗人呼吁每个人应该自我修养,回归初心,以期望保有天赐的常道。
- 背诵
-
天道虽远行注释
【作善降祥】获天佑。语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鲁迅《坟·论睁了眼看》:“‘作善降祥’的古训,六朝人本已有些怀疑了。”【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宋陆游《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堕世纷。”《镜花缘》第九十回:“所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亦作“一念之误”。《宋曾慥《类说》卷四七引《遯斋闲览·口中芙渠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但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歷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漢…展开【作善降祥】获天佑。语出《书·伊训》:“作善降之百祥。”鲁迅《坟·论睁了眼看》:“‘作善降祥’的古训,六朝人本已有些怀疑了。”【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宋陆游《丈人观》诗:“我亦宿诵五千文,一念之差堕世纷。”《镜花缘》第九十回:“所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夏衍《掌声与哀声》:“执政的阶层……一念之差,一事之误,往往可以使千千万万人民沦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境。”亦作“一念之误”。《宋曾慥《类说》卷四七引《遯斋闲览·口中芙渠花香》》:“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一念之误,乃至于此。”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二章:“但此一念之误,而遂造出十九年之歷史,与百二十回之事实,与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何与?”漢折叠天道虽远行诗意赏析
-
释文珦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48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