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蛇不下榻

出自宋朝苏轼的《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
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
奔驰二百里,径来宽我忧。
相逢知有得,道眼清不流。
别来未一年,落尽骄气浮。
嗟我晚闻道,款启如孙休。
至言难久服,放心不自收。
悟彼善知识,妙药应所愁。
冥顽虽难化,镌发亦已周。
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
但余无所还,永与夫子游。
此别何足道,大江东西州。
畏蛇不下榻,睡足吾无求。
便为齐安民,何必归故丘。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拼音解读
zhú
shàng néng āi chǔ qiú
bēn chí èr bǎi
jìng lái kuān yōu
xiàng féng zhī yǒu
dào yǎn qīng liú
bié lái wèi nián
luò jìn jiāo
jiē wǎn wén dào
kuǎn sūn xiū
zhì yán nán jiǔ
fàng xīn shōu
shàn zhī shí
miào yào yīng suǒ chóu
míng wán suī nán huà
juān zhōu
píng shí zhǒng zhǒng xīn
liú
dàn suǒ hái
yǒng yóu
bié dào
jiāng dōng 西 zhōu
wèi shé xià
shuì qiú
biàn 便 wéi ān mín
guī qi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和老师(夫子)分别时的情景。夫子离开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但他仍然保持着同情和关心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他跑了2里来安慰作者的忧愁,两人在相遇后深谈道义,而且夫子令作者领悟到很多道理。作者认为自己初遇夫子时骄傲自负,但现在已经有所领悟。虽然作者晚了解到夫子的道理,但他仍然会珍惜这份友谊,并且一直保持着散游的态度。他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只想与夫子共游天下。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夫子的感激之情,说“此别何足道”,并宣布他将留在外面,不再回到老家。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注释

【善知识】佛教语。梵语意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即善友、好伴侣之意。后亦以泛指高僧。《华严经·十迴向品八》:“常乐大愿,修习菩提,依善知识,离諂曲心。”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僕七十之岁,朝思夕计,竝愿与诸贤为真善知识。”《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诸善知识,汝等各各浄心听吾説法。”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常言道,今世饶人不算痴,喒两箇元是善知识。”《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禪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漢…展开
【善知识】佛教语。梵语意译。闻名为“知”,见形为“识”:即善友、好伴侣之意。后亦以泛指高僧。《华严经·十迴向品八》:“常乐大愿,修习菩提,依善知识,离諂曲心。”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僕七十之岁,朝思夕计,竝愿与诸贤为真善知识。”《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诸善知识,汝等各各浄心听吾説法。”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常言道,今世饶人不算痴,喒两箇元是善知识。”《儒林外史》第三八回:“我这里有个海月禪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漢折叠

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而别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和老师(夫子)分别时的情景。夫子离开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但他仍然保持着同情和关心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他…展开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和老师(夫子)分别时的情景。夫子离开追求自己的人生之路,但他仍然保持着同情和关心那些受苦受难的人们。他跑了200里来安慰作者的忧愁,两人在相遇后深谈道义,而且夫子令作者领悟到很多道理。作者认为自己初遇夫子时骄傲自负,但现在已经有所领悟。虽然作者晚了解到夫子的道理,但他仍然会珍惜这份友谊,并且一直保持着散游的态度。他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只想与夫子共游天下。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夫子的感激之情,说“此别何足道”,并宣布他将留在外面,不再回到老家。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977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