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更欲瞻遗像
出自宋朝苏轼的《赠昙秀》- 白云出山初无心,栖乌何必恋旧林。
道人偶爱山水故,纵步不知湖岭深。
空岩已礼百千相,曹溪更欲瞻遗像。
要知水味孰冷暖,始信梦时非幻妄。
神中忽出贝叶书,中有璧月缀星珠。
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诵师佳句说南屏,瘴云应逐秋风靡。
胡为只作十日欢,杖策复寻归路难。
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子何时丹。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作者在山水中的游历和体验。他看到白云从山顶升起,但心中没有太多的感触;他看到栖息在新树上的乌鸦,但认为它们不必留恋旧林。道人在山水间寻找故事并流连忘返,但他并不了解这些山岭和湖泊的深度。 庄严的岩石已经向百千相礼,曹溪更希望瞻仰先贤的遗容。只有品尝过水的冷暖,才会相信梦境不是虚幻的。诗中还出现了神秘的贝叶书,其中闪烁着钜大的月亮和星珠,似乎是说作者对于自然奥秘的探索。 作者认为在人间已经找不到胜景,匡庐南岭和西湖都是绝佳之地。他站在大堤上眺望西湖北岸三千里,引用了师佳句来形容这壮丽的景象,但也感叹瘴雨难挡秋风。最后,他意犹未尽地怀念十日欢,拄着杖子迷茫地寻找回家的路,在留师处看到了一些笋蕨,但却无法说出什么话来。他感叹荔子何时变为红色,暗示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 背诵
-
赠昙秀注释
【贝叶书】经。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閒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元胡助《爱松轩》诗:“袈裟坐其下,自读贝叶书。”清全祖望《大佛牙曲》:“缅维万几暇,有时不废贝叶书。”典【不足道】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意谓不必向外人称述。后以“不足道”谓不值得称道,不值一谈。唐韩愈《与崔群书》:“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杨巍》:“《梦山集》五律最胜,直擅右丞、文房胜境,餘子不足道也。”王西彦《母性》:“在这严峻的时代里,个人的感情真是不足道得很呵。”…展开【贝叶书】经。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閒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元胡助《爱松轩》诗:“袈裟坐其下,自读贝叶书。”清全祖望《大佛牙曲》:“缅维万几暇,有时不废贝叶书。”典【不足道】桃花源记》:“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意谓不必向外人称述。后以“不足道”谓不值得称道,不值一谈。唐韩愈《与崔群书》:“凡诸浅者,固不足道,深者止如此。”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杨巍》:“《梦山集》五律最胜,直擅右丞、文房胜境,餘子不足道也。”王西彦《母性》:“在这严峻的时代里,个人的感情真是不足道得很呵。”折叠赠昙秀诗意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作者在山水中的游历和体验。他看到白云从山顶升起,但心中没有太多的感触;他看到栖息在新树上的乌鸦,但认为…展开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作者在山水中的游历和体验。他看到白云从山顶升起,但心中没有太多的感触;他看到栖息在新树上的乌鸦,但认为它们不必留恋旧林。道人在山水间寻找故事并流连忘返,但他并不了解这些山岭和湖泊的深度。 庄严的岩石已经向百千相礼,曹溪更希望瞻仰先贤的遗容。只有品尝过水的冷暖,才会相信梦境不是虚幻的。诗中还出现了神秘的贝叶书,其中闪烁着钜大的月亮和星珠,似乎是说作者对于自然奥秘的探索。 作者认为在人间已经找不到胜景,匡庐南岭和西湖都是绝佳之地。他站在大堤上眺望西湖北岸三千里,引用了师佳句来形容这壮丽的景象,但也感叹瘴雨难挡秋风。最后,他意犹未尽地怀念十日欢,拄着杖子迷茫地寻找回家的路,在留师处看到了一些笋蕨,但却无法说出什么话来。他感叹荔子何时变为红色,暗示自己对于自然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折叠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9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