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岂无长鑱
出自宋朝苏轼的《与正辅游香积寺》-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鑱,真赝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人的境遇和感悟。他所在的山区缺少松竹,常常受到野火的威胁,只有这座苍然挺拔的山峰能够使他感受到佛祖的力量。茯苓不被人采摘,却能在千年之后化为琥珀,这让他对生命的意义和转换有所思考。在黑夜中看到的幽光,只有像他一样的木客能够理解。他也曾经尝试辨别真假长鑱,但是发现很难分辨。他认为灵苗与毒草极其相似,仅有细微的差别,并且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见识去分辨。最后,他惭愧自己只是一个机舂之人,而非修行有道的山僧,但是他仍然尝试着去探究混沌的奥秘,记录岁月的变迁。整个诗歌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与人生面前的无奈与感悟。
- 背诵
-
与正辅游香积寺注释
【长太息】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飞烟拆书,得以款曲寻绎。既而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中山先生在天有灵,真不免要痛哭流涕长太息吧!”…展开【长太息】息。《楚辞·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汉贾谊《治安策》:“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飞烟拆书,得以款曲寻绎。既而长太息曰:‘丈夫之情,心契魂交,远如近也。’”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三章:“中山先生在天有灵,真不免要痛哭流涕长太息吧!”折叠与正辅游香积寺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人的境遇和感悟。他所在的山区缺少松竹,常常受到野火的威胁,只有这座苍然挺拔的山峰能够使他感受到佛祖的…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人的境遇和感悟。他所在的山区缺少松竹,常常受到野火的威胁,只有这座苍然挺拔的山峰能够使他感受到佛祖的力量。茯苓不被人采摘,却能在千年之后化为琥珀,这让他对生命的意义和转换有所思考。在黑夜中看到的幽光,只有像他一样的木客能够理解。他也曾经尝试辨别真假长鑱,但是发现很难分辨。他认为灵苗与毒草极其相似,仅有细微的差别,并且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见识去分辨。最后,他惭愧自己只是一个机舂之人,而非修行有道的山僧,但是他仍然尝试着去探究混沌的奥秘,记录岁月的变迁。整个诗歌表达了人们在自然与人生面前的无奈与感悟。折叠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9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