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杨不飞花

出自宋朝苏轼的《午窗坐睡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
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
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
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午窗坐睡拼音解读
tuán pán liǎng
zhú shuāng zhǒu
jiān dào shú
jìng dào yǒu
shēn xīn liǎng jiàn
ān qiě jiǔ
shuì shé běn
yòng gōu shǒu
shén níng chán
shì mǎo jiǔ
shēng yǒu dìng shù
jìn kōng shòu 寿
yáng fēi huā
gāo huí shuāi xiǔ
wèi wéi jiào
zhì le shòu
wèi jīn fāng mèng
xīn chū gòu
fēi mèng fēi jiào
qǐng wèn sǒ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诗,通过诗人的描绘,表达了禅宗思想下的一种境界和心态。 第一句“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描绘了诗人打坐的姿势,也暗示他正在修行中。 接着,“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表明诗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在这条道路上走来走去,步履自如。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指的是诗人在冥想时身心合一,没有杂念干扰,感到非常平静和舒适。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这句话是说,就像打坐时不需要用钩子去捕蛇一样,诗人已经达到了超越尘世的境界,不再需要通过外物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不仅在打坐中沉浸于内心的冥想,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喝酒放松。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这里表达了对生命有一种平和的认知,人生的轨迹已经注定,如同枯木逐渐凋零,亦是自然法则。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的疑惑,包括冥想时的境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他意识到这些都是虚幻的,没有绝对的真实性。因此,诗人请教希夷叟(一位宗教领袖)关于真实的本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午窗坐睡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诗,通过诗人的描绘,表达了禅宗思想下的一种境界和心态。 第一句“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描绘了诗人打…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禅意诗,通过诗人的描绘,表达了禅宗思想下的一种境界和心态。 第一句“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描绘了诗人打坐的姿势,也暗示他正在修行中。 接着,“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表明诗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在这条道路上走来走去,步履自如。 “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指的是诗人在冥想时身心合一,没有杂念干扰,感到非常平静和舒适。 “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这句话是说,就像打坐时不需要用钩子去捕蛇一样,诗人已经达到了超越尘世的境界,不再需要通过外物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不仅在打坐中沉浸于内心的冥想,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喝酒放松。 “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这里表达了对生命有一种平和的认知,人生的轨迹已经注定,如同枯木逐渐凋零,亦是自然法则。 “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最后一句表现出诗人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的疑惑,包括冥想时的境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他意识到这些都是虚幻的,没有绝对的真实性。因此,诗人请教希夷叟(一位宗教领袖)关于真实的本质。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9133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