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秋扇年年在

出自宋朝苏轼的《送竹几与谢秀才
平生长物扰天真,老去归田只此身。
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
但随秋扇年年在,莫斗琼枝夜夜新。
堪笑荒唐玉川子,暮年家口若为亲。
送竹几与谢秀才拼音解读
píng shēng zhǎng rǎo tiān zhēn
lǎo guī tián zhī shēn
liú tóng háng shàng zuò
zèng jūn zhú rén
dàn suí qiū shàn nián nián zài
dòu qióng zhī xīn
kān xiào huāng táng chuān
nián jiā kǒu ruò wéi qī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生活的追求和不愿被世俗所扰的态度。诗人表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如名利、权势等,但最终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渴望回归田园生活,过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他宁愿与身旁的树木为伴,也不愿再受到尘世的干扰。诗人留下木坐而去,送别的竹夫人却无言以对。 诗人的生活节奏随着秋天的到来而逐渐放缓,并且像每年的秋扇一样依然保持着新鲜感。而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华丽的物品和享受,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轻蔑地笑了一下那些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其背后的追求者。他认为虚荣的追求只是荒唐的表现,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来自于家庭和亲情。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竹几与谢秀才注释

【木上座】杖的戏称。《景德传灯录·杭州佛日和尚》:“佛日禪师见夹山,夹山问:‘什么人同行?’师举拄杖曰:‘唯有木上座同行耳!’”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又称青奴、竹奴。编青竹为长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以通风,暑时置床席间。唐时名竹夹膝,又称竹几,至宋始称竹夫人。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王文诰辑注引查慎行曰:“盖俗谓竹几为竹夫人也。”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瓶竭重招麴道士,牀头新聘竹夫人。”清赵翼《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编竹为筒,空其中而窍其外,暑时置牀席间,可以憩手足,取其轻凉也,俗谓之竹夫人。按陆龟蒙有《竹夹膝》诗,《天禄识餘》以为即此器也,然曰夹膝,则尚未有夫人之称,其名盖起于宋时。”参见“竹几”。【玉川子】唐诗人卢仝的号。《新唐书·卢仝传》:“仝自号玉川子,尝为《月蚀诗》以讥切元和逆党。”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宋苏轼《游惠山》诗:“颇笑玉川子,飢弄三百月。”卢仝性喜茶,故亦指嗜茶者。宋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风来自玉皇家。”参见“玉川”。…展开
【木上座】杖的戏称。《景德传灯录·杭州佛日和尚》:“佛日禪师见夹山,夹山问:‘什么人同行?’师举拄杖曰:‘唯有木上座同行耳!’”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座,赠君无语竹夫人。”【竹夫人】古代消暑用具。又称青奴、竹奴。编青竹为长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以通风,暑时置床席间。唐时名竹夹膝,又称竹几,至宋始称竹夫人。宋苏轼《送竹几与谢秀才》诗:“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王文诰辑注引查慎行曰:“盖俗谓竹几为竹夫人也。”宋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二:“瓶竭重招麴道士,牀头新聘竹夫人。”清赵翼《陔馀丛考·竹夫人汤婆子》:“编竹为筒,空其中而窍其外,暑时置牀席间,可以憩手足,取其轻凉也,俗谓之竹夫人。按陆龟蒙有《竹夹膝》诗,《天禄识餘》以为即此器也,然曰夹膝,则尚未有夫人之称,其名盖起于宋时。”参见“竹几”。【玉川子】唐诗人卢仝的号。《新唐书·卢仝传》:“仝自号玉川子,尝为《月蚀诗》以讥切元和逆党。”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宋苏轼《游惠山》诗:“颇笑玉川子,飢弄三百月。”卢仝性喜茶,故亦指嗜茶者。宋杨万里《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故人分送玉川子,春风来自玉皇家。”参见“玉川”。折叠

送竹几与谢秀才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生活的追求和不愿被世俗所扰的态度。诗人表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如名利、权势等,但最终…展开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生活的追求和不愿被世俗所扰的态度。诗人表示自己一生都在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如名利、权势等,但最终发现这些东西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渴望回归田园生活,过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方式。他宁愿与身旁的树木为伴,也不愿再受到尘世的干扰。诗人留下木坐而去,送别的竹夫人却无言以对。 诗人的生活节奏随着秋天的到来而逐渐放缓,并且像每年的秋扇一样依然保持着新鲜感。而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追求华丽的物品和享受,而是更加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轻蔑地笑了一下那些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其背后的追求者。他认为虚荣的追求只是荒唐的表现,而真正的快乐应该来自于家庭和亲情。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8943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