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愿万户侯

出自宋朝苏轼的《送张嘉州
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
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虚名无用今白首,梦中却到龙泓口。
浮云轩冕何足言,惟有江山难入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岩酒。
归来还受一大钱,好意莫违黄发叟。
送张嘉州拼音解读
shǎo nián yuàn wàn hóu
yuàn shí hán jīng zhōu
yuàn shēn wéi hàn jiā shǒu
zǎi jiǔ shí zuò líng yún yóu
míng yòng jīn bái shǒu
mèng zhōng què dào lóng hóng kǒu
yún xuān miǎn yán
wéi yǒu jiāng shān nán shǒu
é méi shān yuè bàn lún qiū
yǐng píng qiāng jiāng shuǐ liú
zhé xiān shuí jiě dào
qǐng jūn jiàn yuè shí dēng lóu xiào tán wàn shì zhēn yǒu
shí dōng yán jiǔ
guī lái hái shòu qián
hǎo wéi huáng sǒ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人,他不愿意成为富豪显贵,也不想认识名士韩荆州。他更希望做一个汉嘉守护地方安宁,并在旅途中品尝美酒,放飞自我。虚名浮利对他已毫无意义,他只想去龙泓口,追寻属于他的梦境和江山。最后,他提到自己谪仙了,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只有月亮和酒能与他共鸣。返回时,他被一位老人给了一大笔钱,并告诫他要珍惜这份好意。整首诗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名利权势的拒绝以及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张嘉州注释

【万户侯】之侯。《战国策·齐策四》:“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明何景明《鲁连》诗:“不受万户侯,长揖千乘君。”2.用以泛指高爵显位。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宋陆游《山中夜归戏作短歌》:“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东岩酒】古代四川嘉州(今乐山)城东佛峡所产的名酒。宋苏轼《送张嘉州》诗:“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巖酒。”自注:“佛峡人家白酒旧有名。”查慎行注:“《方舆记》:‘东巖在嘉州城东佛峡,即圣冈山。’巖半有洞,出泉清洌,宜酿。”…展开
【万户侯】之侯。《战国策·齐策四》:“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明何景明《鲁连》诗:“不受万户侯,长揖千乘君。”2.用以泛指高爵显位。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诗:“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宋陆游《山中夜归戏作短歌》:“少年意薄万户侯,白首乃作穷山囚。”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东岩酒】古代四川嘉州(今乐山)城东佛峡所产的名酒。宋苏轼《送张嘉州》诗:“笑谈万事真何有,一时付与东巖酒。”自注:“佛峡人家白酒旧有名。”查慎行注:“《方舆记》:‘东巖在嘉州城东佛峡,即圣冈山。’巖半有洞,出泉清洌,宜酿。”折叠

送张嘉州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人,他不愿意成为富豪显贵,也不想认识名士韩荆州。他更希望做一个汉嘉守护地方安宁,并在旅途中品尝美…展开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人,他不愿意成为富豪显贵,也不想认识名士韩荆州。他更希望做一个汉嘉守护地方安宁,并在旅途中品尝美酒,放飞自我。虚名浮利对他已毫无意义,他只想去龙泓口,追寻属于他的梦境和江山。最后,他提到自己谪仙了,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感受,只有月亮和酒能与他共鸣。返回时,他被一位老人给了一大笔钱,并告诫他要珍惜这份好意。整首诗表达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名利权势的拒绝以及对自由和梦想的向往。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8894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