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震河潼殷关右

出自宋朝苏轼的《送孔郎中赴陕郊
惊风击面黄沙走,西出崤函脱尘垢。
使君来自古徐州,声震河潼殷关右
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
北临飞槛卷黄流,南望青山如岘首。
东风吹开锦绣谷,渌水翻动蒲萄酒。
讼庭生草数开樽,过客如云牢闭口。
送孔郎中赴陕郊拼音解读
jīng fēng miàn huáng shā zǒu
西 chū xiáo hán tuō chén gòu
shǐ 使 jūn lái zhōu
shēng zhèn tóng yīn guān yòu
shí zhǎng tíng wén jiǎo
chuān xiù míng huā liǔ
běi lín fēi kǎn juàn huáng liú
nán wàng qīng shān xiàn shǒu
dōng fēng chuī kāi jǐn xiù
shuǐ fān dòng táo jiǔ
sòng tíng shēng cǎo shù kāi zūn
guò yún láo kǒu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一幅壮美的景象。诗人在黄沙弥漫的风中跋涉,向西走过崤函,成功脱离尘垢。随后,他来到了古徐州,并且他的声音震撼了河潼和殷关右地区。 在十里长亭上,他听到了鼓角之声,欣赏了明花柳的秀色。向北望去,滚滚黄河奔腾而过;向南眺望,青山起伏如岘山之巅。 东风吹拂,锦绣谷中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渌水翻涌,蒲萄酒也被掀起。讼庭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宾客们不停地开瓶倒酒,就像云一样聚集在那里。过路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闭上了嘴巴,感叹着这个美景。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孔郎中赴陕郊注释

【十里长亭】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水毒秦涇,山高赵陘;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宋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白雪遗音·马头调·古人名》:“崔鶯鶯,十里长亭把张生送。”【锦绣谷】1.庐山山谷名。前蜀贯休《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诗之二:“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庐山记》载:‘锦绣谷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锦绣,故以为名。’”2.喻花木繁盛之处。宋陆游《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丹葩緑树锦绣谷,清波白石玻璃江。”【蒲萄酒】见“葡萄酒”。…展开
【十里长亭】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近城的十里长亭常为送别之处。北周庾信《哀江南赋》:“水毒秦涇,山高赵陘;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宋苏轼《送孔郎中赴陕郊》诗:“十里长亭闻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晏、许普谢恩辞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长亭,相饯而别。”《白雪遗音·马头调·古人名》:“崔鶯鶯,十里长亭把张生送。”【锦绣谷】1.庐山山谷名。前蜀贯休《将入匡山别芳昼二公》诗之二:“世情世界愁杀人,锦绣谷中归舍去。”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下:“《庐山记》载:‘锦绣谷三四月间红紫匝地,如被锦绣,故以为名。’”2.喻花木繁盛之处。宋陆游《舟过梅坞胡氏居爱其幽邃为赋一诗》:“丹葩緑树锦绣谷,清波白石玻璃江。”【蒲萄酒】见“葡萄酒”。折叠

送孔郎中赴陕郊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一幅壮美的景象。诗人在黄沙弥漫的风中跋涉,向西走过崤函,成功脱离尘垢。随后,他来到了古徐州,并…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所见所闻的一幅壮美的景象。诗人在黄沙弥漫的风中跋涉,向西走过崤函,成功脱离尘垢。随后,他来到了古徐州,并且他的声音震撼了河潼和殷关右地区。 在十里长亭上,他听到了鼓角之声,欣赏了明花柳的秀色。向北望去,滚滚黄河奔腾而过;向南眺望,青山起伏如岘山之巅。 东风吹拂,锦绣谷中的景色展现在他面前,渌水翻涌,蒲萄酒也被掀起。讼庭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宾客们不停地开瓶倒酒,就像云一样聚集在那里。过路的行人都不由自主地闭上了嘴巴,感叹着这个美景。折叠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87635.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