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银钩迹尚青
出自宋朝苏轼的《宝墨亭》- 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
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
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
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的含义是描写一位隐居的文人思念远方友人和仙境之景,同时表达了对道家遗法的向往和渴望。 第一句“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描绘了诗人身处僻静之地,远离繁华世界的孤寂与无奈。他想要得到来自外界的消息和书籍,但却无从得知。 第二句“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说的是一位谪仙来到这个郡城,和当地的太守成为好友,并在郊外修建了一座亭子。 第三句“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指的是诗人在此地安心写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有所成就,他的笔下之物依旧保持着清新的气息。 最后一句“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表达了诗人在隐居中希望能够领悟道家遗传下来的智慧和精神,以求得更高的境界和启示。
- 背诵
-
宝墨亭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是描写一位隐居的文人思念远方友人和仙境之景,同时表达了对道家遗法的向往和渴望。 第一句“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展开这首诗的含义是描写一位隐居的文人思念远方友人和仙境之景,同时表达了对道家遗法的向往和渴望。 第一句“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空传瘱鹤铭”,描绘了诗人身处僻静之地,远离繁华世界的孤寂与无奈。他想要得到来自外界的消息和书籍,但却无从得知。 第二句“潇洒谪仙来作郡,风流太守为开亭”,说的是一位谪仙来到这个郡城,和当地的太守成为好友,并在郊外修建了一座亭子。 第三句“两篇玉蕊尘初涤,四体银钩迹尚青”,指的是诗人在此地安心写作,虽然时间不长,但已有所成就,他的笔下之物依旧保持着清新的气息。 最后一句“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表达了诗人在隐居中希望能够领悟道家遗传下来的智慧和精神,以求得更高的境界和启示。折叠 -
苏轼
苏轼(1037─1101)宋朝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6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