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笑相携扶
出自宋朝苏辙的《送毛君致仕还乡》- 古人避世事,岂问家有无。
但言鸿鹄性,不受樊笼拘。
公家昔盛时,阡陌连三衢。
仓廪济寒饿,婚嫁营羁孤。
千金赴高义,脱手曾须臾。
晚为二千石,得不偿所逋。
抚掌不复言,但以文字娱。
我恨见公迟,冉冉垂霜须。
高吟看落笔,剧饮惊倒壶。
负罪不自知,适意忘忧虞。
忽闻叩天阍,言旋故山庐。
朋友不及谋,亲戚亦惊呼。
人生各有意,何暇问俗徒。
嗟我好奇节,叹公真丈夫。
天高片帆远,目断清风徂。
惟应东宫保,迎笑相携扶。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以及一个公家官员的经历。古人通常不在意世俗的事物,而是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与鸿鹄的本性相似,即不愿受到任何束缚。 在强盛的时代,公家为人民服务,并获得了权力和财富。然而,在这种繁荣背后,也有着贫困和孤独。尽管有些人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去做高尚的事情,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该诗的作者对公家官员的境遇感到同情,并认为他应该放弃过去的遗憾,享受现在的生活。最终,他又听到故山庐的呼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 背诵
-
送毛君致仕还乡注释
【二千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瑯玡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颜师古注:“谓郡守、诸侯相。”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宋宋□《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翁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蜀郡太守。”…展开【二千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史记·孝文本纪》:“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瑯玡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颜师古注:“谓郡守、诸侯相。”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灋。”宋宋□《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文翁掷斧》:“翁呪曰:“吾得二千石,斧当著此。”因掷之,正中所欲处。后果为蜀郡太守。”折叠送毛君致仕还乡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以及一个公家官员的经历。古人通常不在意世俗的事物,而是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追求…展开这首诗描述了古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以及一个公家官员的经历。古人通常不在意世俗的事物,而是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与鸿鹄的本性相似,即不愿受到任何束缚。 在强盛的时代,公家为人民服务,并获得了权力和财富。然而,在这种繁荣背后,也有着贫困和孤独。尽管有些人选择了牺牲个人利益去做高尚的事情,但他们仍然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 该诗的作者对公家官员的境遇感到同情,并认为他应该放弃过去的遗憾,享受现在的生活。最终,他又听到故山庐的呼唤,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整首诗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折叠 -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5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