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公愈老愈屯邅

出自宋朝苏辙的《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於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三不归行拼音解读
xīn yáo yáo ruò xuán jīng
sān guī guī chéng
fāng chūn guī lǎn
qiū dōng guī shì biàn
wèn guī dìng shí
tiān gōng dìng rén zhī
kǒng gōng wǎn suì jiāng chǔ
pán huán chén cài háng qiě zhù
zhāo wáng nán
guī lǎo bāng
wèi líng
ěr jiān dōng
sān huán zhī yòng shèng rén
āi gōng néng chén
rǎn qiú zhàn què
qǐng jūn zhào shī jūn
guī lái shī shū
biàn miǎn shí chū cóng
mèng jiàn zhōu gōng
lǎo guó xīn
kǒng gōng lǎo tún zhān
wèi mén xià xián
xiāng bāng wàn néng wǎng
jìn yǐng chuān shàng
sōng jià yǐng jié máo
wèn zhì
nán suì háng
lái nián guī zāi sōng zh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的归乡之路。他多次想要回家,但却总是无法实现。他意欲归去的时候天公似乎默默地决定了他的命运。孔子晚年也曾想要回到故乡,但却被陈蔡地区的一些事务所困扰而不能离开。昭王已经死去,他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但卫灵父子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持他。最后,游子决定退隐山林,闭门谢世,并在重要场合穿上边冕,以示自己仍然是一位大夫。他梦见周公也已逝去,此时他深感怀念。尽管孔子愈老愈孤独,但他还是想在他的门下招收更多的学生。他离家万里,妻儿都寄养在颍川上,他的志向和归宿也未知。他只好依嵩山搭起茅屋,问自己何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暂时住在汝南,但计划明年回去种植松竹。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三不归行注释

【老父母】旧时对地方官的敬称。谓其爱民如子。《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老父母,但有死罪的卢柟,没有傍坐的卢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今日年夜,老父母何事直入内室。”清黄宗羲《与康明府书》:“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亚也,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展开
【老父母】旧时对地方官的敬称。谓其爱民如子。《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老父母,但有死罪的卢柟,没有傍坐的卢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今日年夜,老父母何事直入内室。”清黄宗羲《与康明府书》:“老父母固二公之流亚也,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折叠

三不归行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的归乡之路。他多次想要回家,但却总是无法实现。他意欲归去的时候天公似乎默默地决定了他的命运。孔子晚年…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的归乡之路。他多次想要回家,但却总是无法实现。他意欲归去的时候天公似乎默默地决定了他的命运。孔子晚年也曾想要回到故乡,但却被陈蔡地区的一些事务所困扰而不能离开。昭王已经死去,他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家,但卫灵父子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持他。最后,游子决定退隐山林,闭门谢世,并在重要场合穿上边冕,以示自己仍然是一位大夫。他梦见周公也已逝去,此时他深感怀念。尽管孔子愈老愈孤独,但他还是想在他的门下招收更多的学生。他离家万里,妻儿都寄养在颍川上,他的志向和归宿也未知。他只好依嵩山搭起茅屋,问自己何时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暂时住在汝南,但计划明年回去种植松竹。折叠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5078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