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去争先心荡漾
出自宋朝苏辙的《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後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踏青的场景。江上的冰已经消融,岸边的草已经变得翠绿,人们三三五五地走在踏青路上。但是浮桥没有水很沉重,野店的酒也不够清爽。松树下的寒花刚开放,山谷里的幽鸟开始鸣叫。洞门里泉水流动,丹池里的鸭子嬉戏。山下的孩子用罂粟花汁涂抹他们的嘴唇,山顶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吹奏鼓乐。女孩们穿着白色长裙和红色袖口,在江边留下美丽的影子,坐在高头马匹上,听着它们踩在石子上的声音。早晨出发争先恐后,晚归时醉意横流,最喜欢西轩散人静,斜阳照在树叶上明亮而温暖。
- 背诵
-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注释
【三三五五】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宋苏轼《浣溪沙》词:“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説。”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兰英和银凤们招呼着众妇女,三三五五走了。”…展开【三三五五】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宋苏轼《浣溪沙》词:“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説。”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兰英和银凤们招呼着众妇女,三三五五走了。”折叠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诗意赏析
-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47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