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万物甚微细
出自宋朝苏辙的《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 君不见天高后土黄,变化出入唯阴阳。
旋凝细雾作飞雹,复遣震雷追日光。
可怜万物甚微细,坐听百变随颠僵。
深根固蒂无计遁,倏来忽返安能防。
平生未见实惊耳,稍远不知如隔墙。
君看歌舞醉华屋,下有累絷排两廊。
眼前苦乐尚悬绝,空中造化知有亡。
我居宛丘厌凝冱,雪翻海水填陂塘。
但知膏泽利牟麦,恣食饼饵真嘉祥。
山阳所记亦何事,有酒胡不尽一觞。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无常,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控制的感叹。作者写道,在高天之上,土地变为黄色,而阴阳交替不停地产生变化。细雾从旋转中凝结成飞雹,震雷追逐着日光。万物虽微小却发生着百变随颠的变化,根深蒂固的东西也无法逃避这种变化。这种现象让人惊叹,因为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震撼的景象。在人类的社会中,快乐与痛苦并存,而自然界的造化则更加神秘莫测,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最后,作者描述了他居住的地方,因为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泽,所以他心满意足,并且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这首诗反映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无力,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命运的敬畏之情。
- 背诵
-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注释
次韵子瞻记十月十六日所见诗意赏析
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无常,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控制的感叹。作者写道,在高天之上,土地变为黄色,而阴…展开这首诗意味深长,表达了自然界的不可预测性和变化无常,以及人类对此缺乏控制的感叹。作者写道,在高天之上,土地变为黄色,而阴阳交替不停地产生变化。细雾从旋转中凝结成飞雹,震雷追逐着日光。万物虽微小却发生着百变随颠的变化,根深蒂固的东西也无法逃避这种变化。这种现象让人惊叹,因为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令人震撼的景象。在人类的社会中,快乐与痛苦并存,而自然界的造化则更加神秘莫测,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最后,作者描述了他居住的地方,因为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泽,所以他心满意足,并且可以品尝到美味的食物。这首诗反映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和人类的渺小无力,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命运的敬畏之情。折叠 -
苏辙
苏辙(1039年-1112年)汉族,字子由,宋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县)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宋神宗年间曾…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4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