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飘飘出烟雾

出自宋朝汪元量的《麻姑仙坛歌
麻姑飘飘出烟雾,红尾凤飞骑不住。
青城山高风露寒,佩环挂着山花树。
花雾蒙蒙香湿衣,一点柔红泻香露。
群仙行酒擘麒麟,玉盌金盘间犀箸。
琼璈笛含氤氲,二十三弦语幽素。
琼台醼罢醉不归,月出昆仑天未曙。
青衣结束金丝蕊,鹤扇双行引归路。
白云叠叠水潺潺,神仙窟宅知何处。
麻姑仙坛歌拼音解读
piāo piāo chū yān
hóng wěi fèng fēi zhù
qīng chéng shān gāo fēng hán
pèi huán guà zhe shān huā shù
huā méng méng xiāng shī 湿
diǎn róu hóng xiè xiāng
qún xiān háng jiǔ lín
wǎn jīn pán jiān zhù
qióng áo hán yīn yūn
èr shí sān xián yōu
qióng tái yàn zuì guī
yuè chū kūn lún tiān wèi shǔ
qīng jié shù jīn ruǐ
shàn shuāng háng yǐn guī
bái yún dié dié shuǐ chán chán
shén xiān zhái zhī chù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描写麻姑仙女在青城山上游玩的情景。她飘逸轻盈,身边围绕着迷雾和花香,凤凰在她身旁翱翔,但是看到这美景也无法停驻。麻姑在与群仙交流,在美酒和佳肴中享乐,听琴、吹笛,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然而,当月亮升起时,她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不愿离开,但最终还是踏上归途,由青衣女引路回到自己的家里,留下白云和潺潺的水声,没有人知道神仙们的住所在哪里。整体氛围温馨、悠然,充满着浓郁的仙境情怀。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麻姑仙坛歌注释

【十三弦】坊用的筝均为十三根弦,因代指筝。宋张先《菩萨蛮·咏筝》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宋张孝祥《菩萨蛮·赠筝妓》词:“琢成红玉纤纤指,十三弦上调《新水》。”参阅汉史游《急就篇》卷三“筝”颜师古注。【神仙窟】见“神仙窟”。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唐樊夫人《答裴航》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唐皮日休《鲁望示广文先生吴门二章次韵属和》之二:“能諳肉芝样,解讲隐书文,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羣。”亦作“神僊窟”。元柯丹丘《荆钗记·参相》:“人人道是玉桥边开着两房慷慨孟尝门,凤城中盖着一所异样神僊窟。”漢…展开
【十三弦】坊用的筝均为十三根弦,因代指筝。宋张先《菩萨蛮·咏筝》词:“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江波緑。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宋张孝祥《菩萨蛮·赠筝妓》词:“琢成红玉纤纤指,十三弦上调《新水》。”参阅汉史游《急就篇》卷三“筝”颜师古注。【神仙窟】见“神仙窟”。神仙居外。亦用以比喻隐居处或逍遥自在的住所。唐樊夫人《答裴航》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唐皮日休《鲁望示广文先生吴门二章次韵属和》之二:“能諳肉芝样,解讲隐书文,终古神仙窟,穷年麋鹿羣。”亦作“神僊窟”。元柯丹丘《荆钗记·参相》:“人人道是玉桥边开着两房慷慨孟尝门,凤城中盖着一所异样神僊窟。”漢折叠

麻姑仙坛歌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麻姑仙女在青城山上游玩的情景。她飘逸轻盈,身边围绕着迷雾和花香,凤凰在她身旁翱翔,但是看到这美景也无法停驻。…展开
这首诗是描写麻姑仙女在青城山上游玩的情景。她飘逸轻盈,身边围绕着迷雾和花香,凤凰在她身旁翱翔,但是看到这美景也无法停驻。麻姑在与群仙交流,在美酒和佳肴中享乐,听琴、吹笛,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然而,当月亮升起时,她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不愿离开,但最终还是踏上归途,由青衣女引路回到自己的家里,留下白云和潺潺的水声,没有人知道神仙们的住所在哪里。整体氛围温馨、悠然,充满着浓郁的仙境情怀。折叠

作者介绍

汪元量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104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