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若涌泉
出自宋朝汪元量的《和徐雪江即事》- 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
国家开气数,陵谷见推迁。
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
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它开始描述了“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的盛况,说明国家曾经非常强大,有很多人和标志性物品。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话“国家开气数,陵谷见推迁”预示着国家已经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兴盛逐渐走向衰落。国家的命运不再受人控制,而是被天数所决定。最后两句“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则表达了人们在动荡时期求生存的感觉。即使他们没有任何地方可去,他们还是能够依靠运气和个人努力获得幸存。诗中提到的“大母”可能指代当时的皇帝或者其他重要的统治者,而“纳降笺”则指投降书。这表明人们在面对政权更替时,可能会尝试与新领导层建立联系,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背诵
-
和徐雪江即事诗意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它开始描述了“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的盛况,说明国家曾经非常强大,有很多人和标志性物品…展开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它开始描述了“万里起青烟,旌旗若涌泉”的盛况,说明国家曾经非常强大,有很多人和标志性物品。 但是接下来的两句话“国家开气数,陵谷见推迁”预示着国家已经到了命运的转折点,兴盛逐渐走向衰落。国家的命运不再受人控制,而是被天数所决定。最后两句“避难浑无地,偷生赖有天。夜来闻大母,已自纳降笺。”则表达了人们在动荡时期求生存的感觉。即使他们没有任何地方可去,他们还是能够依靠运气和个人努力获得幸存。诗中提到的“大母”可能指代当时的皇帝或者其他重要的统治者,而“纳降笺”则指投降书。这表明人们在面对政权更替时,可能会尝试与新领导层建立联系,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折叠 -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0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