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未识春前后
出自宋朝的《日月莲花歌》- 伟哉天地间,谁家两枝莲。
红莲一枝瑰子鲜,白莲一枝雪样妍。
两花径面各千里,压尽众草无朱铅。
不见卖花翁,不知阿谁担南躔又北躔。
不见采花蜂,但见乌蟾两点追过天津桥那边。
有时双晕更整整,有时五彩尤戈戈。
有时露下花头湿,有时风起花头偏。
五凤衔入渊中渊,六龙插上天中天。
一入一上知何年,至今络绎如梭穿。
花敛作昏舒作昼,世间未识春前后。
神农教民乱耕耨,唐侯指出两花定节候,唐侯司花方少年,朝朝暮暮长与花周旋。
苟非其人子莫传,为花拣得花中仙。
姚家爱花故不俗,花前自鼓薰风曲。
采旗幻想芙蓉面,晚来旗脚薰风转。
此花不费一钱买,付与后来司花模楷。
青春飞过秋飞回,红白芙蕖花自开。
曾观尧舜山河去,也见汉唐池馆来。
看花人逐年年改,畴昔看花几人在。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写了一对红白两株莲花,它们生长在清幽的环境中,在草地上迎风摇曳。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莲花的美丽和高贵,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优美事物的追求与珍视。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古代农耕文化中关于花卉管理的传统,如唐侯指出的“两花定节候”,并表达了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的心态和历史变迁带来的感慨。最后,诗人还提到了对花艺家姚家的赞扬,将其称为“花中仙”,表现了对其独具匠心的花艺造诣的敬佩和羡慕。
- 背诵
-
日月莲花歌注释
【天津桥】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诗:“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天中天】指佛。天为人所尊,佛更为天所尊,故称。南朝梁萧衍《游锺山大爱敬寺》诗:“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芙蓉面】喻美人容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谁道蓬山天外远,晓起开帘,重见芙蓉面。”【看花人】旧指进士及第者。清阮大鋮《燕子笺·约试》:“自有綵毬当果,敲打着看花人。”参见“看花”。…展开【天津桥】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诗:“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人?”【天中天】指佛。天为人所尊,佛更为天所尊,故称。南朝梁萧衍《游锺山大爱敬寺》诗:“正趣果上果,归依天中天。”【芙蓉面】喻美人容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东风摇曳垂杨綫,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谁道蓬山天外远,晓起开帘,重见芙蓉面。”【看花人】旧指进士及第者。清阮大鋮《燕子笺·约试》:“自有綵毬当果,敲打着看花人。”参见“看花”。折叠日月莲花歌诗意赏析
-
…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30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