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变极万殊

出自宋朝王安石的《寄吴冲卿
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与君语承华,念此非不夙。
恨无数顷田,归耕使成熟。
当官拙自计,易用忤流俗。
穷年走区区,得谤大於屋。
归来污省舍,又继故人躅。
相逢只数步,吏桉常填目。
切嗟非无朋,阻阔嗟何速。
孤危失所助,把卷常恨独。
虚名终自误,谬恩何见蹙。
清明有冲卿,奥美如晦叔。
时谓当选升,屈指尚五六。
揆才最不称,饕宠宁无恧。
殷勤故人书,纸尾又见勖。
君虽好德言,我自望忠告。
易称动不括,传论大明服。
进为非成材,罪恐不容赎。
岁残东风生,陕树尘翳麴。
何缘一杯酒,谈笑相追逐。
寄吴冲卿拼音解读
biàn wàn shū
xīn tōng cái
shū wèi duō
shì zhī
jūn chéng huá
niàn fēi
hèn shù qǐng tián
guī gēng shǐ 使 chéng shú
dāng guān zhuō
yòng liú
qióng nián zǒu
bàng
guī lái shěng shě
yòu rén zhú
xiàng féng zhī shù
ān cháng tián
qiē jiē fēi péng
kuò jiē
wēi shī suǒ zhù
juàn cháng hèn
míng zhōng
miù ēn jiàn
qīng míng yǒu chōng qīng
ào měi huì shū
shí wèi dāng xuǎn shēng
zhǐ shàng liù
kuí cái zuì chēng
tāo chǒng níng
yīn qín rén shū
zhǐ wěi yòu jiàn
jūn suī hǎo yán
wàng zhōng gào
chēng dòng kuò
chuán lùn míng
jìn wéi fēi chéng cái
zuì kǒng róng shú
suì cán dōng fēng shēng
shǎn shù chén
yuán bēi jiǔ
tán xiào xiàng zhuī zh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更高追求的渴望。 第一句说到世事瞬息万变,而人的内心却只能发出一曲悠扬的音乐,暗示作者认为自己的才华有限,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感到无力。 第二、三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勤奋读书,但仍觉得知识不足;并且,即使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时,依然感到自己的心境孤寂。 接着,诗歌描述了作者在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因受流俗之累所以难以尽职尽责,甚至招来非议和排挤。回到家中,旧日友谊亦已散去,惟有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几句诗提到作者虽然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可能还会受到指责和责难。但是,作者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坚守忠诚,相信真理和正义。整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突出了作者对于清明时节的思绪和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寄吴冲卿诗意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更高追求的渴望。 第一句说到世事瞬息万变,而人的内心却只能发出…展开
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的生活和心境,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更高追求的渴望。 第一句说到世事瞬息万变,而人的内心却只能发出一曲悠扬的音乐,暗示作者认为自己的才华有限,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感到无力。 第二、三句话则表达了作者勤奋读书,但仍觉得知识不足;并且,即使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时,依然感到自己的心境孤寂。 接着,诗歌描述了作者在官场上的不幸遭遇,因受流俗之累所以难以尽职尽责,甚至招来非议和排挤。回到家中,旧日友谊亦已散去,惟有怀念,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几句诗提到作者虽然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才华,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甚至可能还会受到指责和责难。但是,作者依然希望自己可以坚守忠诚,相信真理和正义。整首诗以清明节为背景,突出了作者对于清明时节的思绪和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仁宗嘉祐三年(1058),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仁宗,提倡变法。神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兼侍讲,再次上书,力主革新。熙宁二年(1069),拜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89966.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