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令方寸地

出自宋朝王遂的《谢章季思惠镜屏
客从东南西,遗我古镜屏。
圆明绝点滓,表裹无遁形。
云是旧太守,思之我为铭。
吾惛不能进,何敢陈诸庭。
我闻生民初,五常具函灵。
器质欠推广,物欲加凋零。
眉睫近莫睹,稍远何能听。
君子抱明德,止善湛中扃。
静如昼有夜,动若渭流泾。
坐令方寸地,目睫何晶荧。
上天方於昭,皎彼垂日星。
五官属宰制,万化随指令。
留之千百载,犹足存典刑。
余心岂昧此,一念存芳馨。
在昔圣敬主,丹书刻方棂。
近者摩镜帖,字字炳丹青。
夫君往教意,大寐如得醒。
置之敬义堂,与世犹说铃。
谢章季思惠镜屏拼音解读
cóng dōng nán 西
jìng píng
yuán míng jué diǎn
biǎo guǒ dùn xíng
yún shì jiù tài shǒu
zhī wéi míng
hūn néng jìn
gǎn chén zhū tíng
wén shēng mín chū
cháng hán líng
zhì qiàn tuī guǎng 广
jiā diāo líng
méi jié jìn
shāo yuǎn néng tīng
jūn bào míng
zhǐ shàn zhàn zhōng jiōng
jìng zhòu yǒu
dòng ruò wèi liú jīng
zuò lìng fāng cùn
jié jīng yíng
shàng tiān fāng zhāo
jiǎo chuí xīng
guān shǔ zǎi zhì
wàn huà suí zhǐ lìng
liú zhī qiān bǎi zǎi
yóu cún diǎn xíng
xīn mèi
niàn cún fāng xīn
zài shèng jìng zhǔ
dān shū fāng líng
jìn zhě jìng tiē
bǐng dān qīng
jūn wǎng jiāo
mèi xǐng
zhì zhī jìng táng
shì yóu shuō lí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客送给作者一面古老的镜子屏风。这面镜子非常珍贵,因为它能够显示圆形明亮的图案,而没有任何污点可以遮挡它的形状。虽然这个游客不再身边,但他曾经是一位高级官员,他对生活的思考使作者深刻地铭记在心。然而,作者感到自己的眼力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也听力不敏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君子抱持着真正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在平静中看到世界本质,动态中看到事物的变化。因此,作者希望将这块宝贵的屏风保存下来,并长久地传承下去。这首诗庄严肃穆,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的智慧和传统的敬重之情。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谢章季思惠镜屏注释

【方寸地】1.一寸见方之地。极言地小。《新唐书·员半千传》:“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2.指心。《列子·仲尼》:“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於经传,却亦甚雅。”《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陶铁僧叉大拇指不离方寸地道:‘告员外,实不敢相瞒,是有四五十钱,安在一箇去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只隔这重门,恐无术周知民隐;但凭方寸地,愿尔曹共体吾心。”…展开
【方寸地】1.一寸见方之地。极言地小。《新唐书·员半千传》:“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胆乎?”2.指心。《列子·仲尼》:“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三字虽不见於经传,却亦甚雅。”《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陶铁僧叉大拇指不离方寸地道:‘告员外,实不敢相瞒,是有四五十钱,安在一箇去处。’”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只隔这重门,恐无术周知民隐;但凭方寸地,愿尔曹共体吾心。”折叠

谢章季思惠镜屏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客送给作者一面古老的镜子屏风。这面镜子非常珍贵,因为它能够显示圆形明亮的图案,而没有任何污点可以遮挡它…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客送给作者一面古老的镜子屏风。这面镜子非常珍贵,因为它能够显示圆形明亮的图案,而没有任何污点可以遮挡它的形状。虽然这个游客不再身边,但他曾经是一位高级官员,他对生活的思考使作者深刻地铭记在心。然而,作者感到自己的眼力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也听力不敏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君子抱持着真正的道德和智慧,才能在平静中看到世界本质,动态中看到事物的变化。因此,作者希望将这块宝贵的屏风保存下来,并长久地传承下去。这首诗庄严肃穆,表达了作者对真正的智慧和传统的敬重之情。折叠

作者介绍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66098.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