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托荒墟
出自宋朝王沂孙的《晋王大令保母帖》- 脱落黄祊帖,按辞大令书。
稍作兰亭面,七美谅非虚。
或讶缺勿毁,或疑集悲夫。
考真固云癖,订伪亦以愚。
第观竁中藏,清玩唯研壶。
晋人擅风流,宜与后世殊。
所惜尚言数,卜年八百馀。
贞石久且泐,双松当几枯。
片砖曷未化,逮兹厄耕锄。
方其内幽镌,要以托荒墟。
孰知坐此故,反能误意如。
传世岂所幸,况遭孽韩污。
辨端更为累,但资文字娱。
陶土或若此,何为殉玉鱼。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位文人对于先贤遗物的思考和评价。他在研究一些古代书帖时,略微欣赏了其中的某些点滴,但也有所忧虑,因为这些文物可能存在着缺损或者是被伪造之嫌。他深入思考这些遗物背后的真实性和历史意义,寻求挖掘出其内涵和价值。然而,这些文物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残破不堪,变得十分脆弱。这位文人感慨万千,惋惜于这些珍贵遗物无法完整地流传下来,同时也反省自己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文物的真正含义。 诗中还提到了晋人善于文学创作和风流才情,并呼吁后世要与他们区别开来。最后,诗人充满感慨地说,即使这些文物未能得到流传,即使它们已经破败不堪,我们也要继续努力地去探索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保留它们的记忆,这样才能让这些古老的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
- 背诵
-
晋王大令保母帖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位文人对于先贤遗物的思考和评价。他在研究一些古代书帖时,略微欣赏了其中的某些点滴,但也有所忧虑,因为这些…展开这首诗是在描述一位文人对于先贤遗物的思考和评价。他在研究一些古代书帖时,略微欣赏了其中的某些点滴,但也有所忧虑,因为这些文物可能存在着缺损或者是被伪造之嫌。他深入思考这些遗物背后的真实性和历史意义,寻求挖掘出其内涵和价值。然而,这些文物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沧桑,已经残破不堪,变得十分脆弱。这位文人感慨万千,惋惜于这些珍贵遗物无法完整地流传下来,同时也反省自己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这些文物的真正含义。 诗中还提到了晋人善于文学创作和风流才情,并呼吁后世要与他们区别开来。最后,诗人充满感慨地说,即使这些文物未能得到流传,即使它们已经破败不堪,我们也要继续努力地去探索它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保留它们的记忆,这样才能让这些古老的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芒。折叠 -
王沂孙
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中仙、玉笥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辈大约与张炎相仿,入元后曾任庆元路学正。有《花外集》,又名《碧山乐府》。…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6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