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休夸父母官

出自宋朝王禹偁的《赠浚仪朱学士
潘岳花阴覆杏坛,门生参谒绛纱宽。
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
雨屐送僧莎迳滑,夜棋留客竹斋寒。
何时儤直来相伴,三入承明兴渐阑。
赠浚仪朱学士拼音解读
pān yuè huā yīn xìng tán
mén shēng cān jiàng shā kuān
西 yuán jiǔ wàng shén xiān
běi xiū kuā guān
sòng sēng shā jìng huá
liú zhú zhāi hán
shí bào zhí lái xiàng bàn
sān chéng míng xìng jiàn lá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描写的是作者潘岳在花阴下坐着,门生前来拜访他,仰望西垣远方,羡慕神仙侣的情境。 第一句“潘岳花阴覆杏坛”是指潘岳坐在花树的阴影下,而“杏坛”则是指作者自己的居处。第二句“门生参谒绛纱宽”是说门徒们来拜访他,穿着宽大的丝绸衣袍。第三句“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是作者向门生展示了西面那座高山,羡慕成为神仙的人们;而北边的官职,则并不引起他的垂涎。 第四句“雨屐送僧莎径滑,夜棋留客竹斋寒”是描述了潘岳的日常生活,有时走在湿润的小路上送行僧人,有时候夜深人静时在竹子搭建的小屋中和客人下棋,感受到清凉的气息。最后一句“何时儤直来相伴,三入承明兴渐阑”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期待,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天地之间的奥秘,共同进步。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赠浚仪朱学士注释

【父母官】称州县地方官。宋王禹偁《赠浚仪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水浒传》第十四回:“本待便解去县里见官,一者忒早些,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老舍《神拳》第三幕:“待会儿知县要是来了,给他个面子!无论怎么说,他总是父母官!”亦省作“父母”。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百里抚惸嫠。”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曾祖父母》:“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抚按司道府曰公祖,沿明世之旧也。”典【潘岳花】潘花”。典…展开
【父母官】称州县地方官。宋王禹偁《赠浚仪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水浒传》第十四回:“本待便解去县里见官,一者忒早些,二者也要教保正知道,恐日后父母官问时,保正也好答应。”老舍《神拳》第三幕:“待会儿知县要是来了,给他个面子!无论怎么说,他总是父母官!”亦省作“父母”。宋王禹偁《谪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百里抚惸嫠。”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弃官回家,即属本府本县公祖、父母管矣。”《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各各欢喜,一齐回到汶上县,拜县父母、学师。”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曾祖父母》:“今乡官,称州县官曰父母,抚按司道府曰公祖,沿明世之旧也。”典【潘岳花】潘花”。典折叠

赠浚仪朱学士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描写的是作者潘岳在花阴下坐着,门生前来拜访他,仰望西垣远方,羡慕神仙侣的情境。 第一句“潘岳…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描写的是作者潘岳在花阴下坐着,门生前来拜访他,仰望西垣远方,羡慕神仙侣的情境。 第一句“潘岳花阴覆杏坛”是指潘岳坐在花树的阴影下,而“杏坛”则是指作者自己的居处。第二句“门生参谒绛纱宽”是说门徒们来拜访他,穿着宽大的丝绸衣袍。第三句“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是作者向门生展示了西面那座高山,羡慕成为神仙的人们;而北边的官职,则并不引起他的垂涎。 第四句“雨屐送僧莎径滑,夜棋留客竹斋寒”是描述了潘岳的日常生活,有时走在湿润的小路上送行僧人,有时候夜深人静时在竹子搭建的小屋中和客人下棋,感受到清凉的气息。最后一句“何时儤直来相伴,三入承明兴渐阑”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期待,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天地之间的奥秘,共同进步。折叠

作者介绍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移知长洲。端拱初,擢右拾遗,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991),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任翰林学士,坐讪谤,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修《太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4399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