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萏晚花清露湿

出自宋朝王禹偁的《七夕应制
斜汉横空瑞气浮,桥边乌鹊待牵牛。
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
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
华封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
七夕应制拼音解读
xié hàn héng kōng ruì
qiáo biān què dài qiān niú
zhǎng shēng diàn 殿 lěng shí shì
qiǎo lóu duō suì yǒu qiū
hàn dàn wǎn huā qīng shī 湿
chán juān xīn yuè yān shōu
huá fēng dǎo zhù huá mèng
shuí dào shén xiān qiú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景象。其中,“斜汉横空瑞气浮”描述了一道神秘的云气在天空中漂浮,预示着祥瑞之事即将发生。“桥边乌鹊待牵牛”借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形象地表达了善良与爱情的主题。 “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则描绘了一个寂静、幽深的宫殿和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物。“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则是在描写夜晚的美丽景色,萤火虫飞舞、新月升起和莲花吐露清香。 最后两句“华封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则反映出人们对于永生不灭和超凡脱俗的向往,以及人们对于神仙与仙境的神秘感和充满敬畏的态度。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七夕应制注释

【华胥梦】泛言入梦。唐张说《奉和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共躡华胥梦,龚黄安足寻。”宋陆游《晨雨》诗:“饭餘一枕华胥梦,不怪门生笑腹便。”参见“华胥”。【长生殿】宫中之寝殿。《旧唐书·张廷珪传》:“则天从其言,即停所作,仍於长生殿召见,深赏慰之。”《旧唐书·越王係传》:“后令内謁者监段恒俊与越王谋,召中官有武勇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长生殿。”亦称“长生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太后寝疾,居长生院。”胡三省注:“长生院,即长生殿;明年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同此处也。盖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此武后寝疾之长生殿,洛阳宫寝殿也。肃宗大渐,越王係授甲长生殿,长安大明宫之寝殿也。”2.华清宫殿名,即集灵台。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乃贵妃生日,上命小部音声於长生殿奏新曲。”…展开
【华胥梦】泛言入梦。唐张说《奉和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共躡华胥梦,龚黄安足寻。”宋陆游《晨雨》诗:“饭餘一枕华胥梦,不怪门生笑腹便。”参见“华胥”。【长生殿】宫中之寝殿。《旧唐书·张廷珪传》:“则天从其言,即停所作,仍於长生殿召见,深赏慰之。”《旧唐书·越王係传》:“后令内謁者监段恒俊与越王谋,召中官有武勇者二百餘人,授甲於长生殿。”亦称“长生院”。《资治通鉴·唐则天后长安四年》:“太后寝疾,居长生院。”胡三省注:“长生院,即长生殿;明年五王诛二张,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同此处也。盖唐寝殿皆谓之长生殿。此武后寝疾之长生殿,洛阳宫寝殿也。肃宗大渐,越王係授甲长生殿,长安大明宫之寝殿也。”2.华清宫殿名,即集灵台。唐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乃贵妃生日,上命小部音声於长生殿奏新曲。”折叠

七夕应制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景象。其中,“斜汉横空瑞气浮”描述了一道神秘的云气在天空中漂浮,预示着祥瑞之事即将发生。“桥边…展开
这首诗是描绘了一个仙境般的景象。其中,“斜汉横空瑞气浮”描述了一道神秘的云气在天空中漂浮,预示着祥瑞之事即将发生。“桥边乌鹊待牵牛”借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形象地表达了善良与爱情的主题。 “长生殿冷时无事,乞巧楼多岁有秋”则描绘了一个寂静、幽深的宫殿和一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建筑物。“菡萏晚花清露湿,婵娟新月暮烟收”则是在描写夜晚的美丽景色,萤火虫飞舞、新月升起和莲花吐露清香。 最后两句“华封祷祝华胥梦,谁道神仙不可求”则反映出人们对于永生不灭和超凡脱俗的向往,以及人们对于神仙与仙境的神秘感和充满敬畏的态度。折叠

作者介绍

王禹偁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移知长洲。端拱初,擢右拾遗,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991),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任翰林学士,坐讪谤,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修《太祖…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40315.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