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待阳春归

出自宋朝魏了翁的《次韵苏和父自郫见寄
敬共事明德,懔如盘水持。
岂惟将弗胜,抑恐浊且兹。
结发齿名官,几被末俗移。
学睎迁商博,文慕庄骚为。
书不记痴龙,诂不通雌霓。
耻於市朝挞,甚於沟壑挤。
大道砥如平,阽身蹈囏危。
迨其阅世久,始识真闻知。
天命贲草木,生意长萋萋。
蕃鲜固云乐,槁瘁安足悲。
阴阳孰信诎,日月谁荡推。
乾坤奠中极,雷泽周四陲。
夫人命於诚,地生而天施。
五行根五事,位育谁司之。
{左女右寰去宀}滔溺于词,躁轻乱于仪。
山鸡炫清影,只以速颠跻。
况彼膜外荣,皇皇复滋滋。
此於我何加,寒暑自四时。
苏公西南彦,仪鸿渐于逵。
而我坐远屏,七年堕蛮夷。
梦思岷山阳,枯筇伴庞眉。
人才日零落,憔悴西南维。
大篇忽开予,炯炯晨星垂。
公来何勇迈,我往何栖迟。
敢睎会温潞,窃原商濂伊。
默嗟气相求,范喧蜜成脾。
梅边立踟蹰,正待阳春归
次韵苏和父自郫见寄拼音解读
jìng gòng shì míng
lǐn pán shuǐ chí
wéi jiāng shèng
kǒng zhuó qiě
jié chǐ 齿 míng guān
bèi
xué qiān shāng
wén zhuāng sāo wéi
shū chī lóng
tōng
chǐ shì cháo
shèn gōu
dào píng
yán shēn dǎo jiān wēi
dài yuè shì jiǔ
shǐ shí zhēn wén zhī
tiān mìng bēn cǎo
shēng zhǎng
fān xiān yún
gǎo cuì ān bēi
yīn yáng shú xìn
yuè shuí dàng tuī
qián kūn diàn zhōng
léi zhōu chuí
rén mìng chéng
shēng ér tiān shī
háng gēn shì
wèi shuí zhī
{ { zuǒ yòu huán bǎo } } tāo
zào qīng luàn
shān xuàn qīng yǐng
zhī diān
kuàng wài róng
huáng huáng
jiā
hán shǔ shí
gōng 西 nán yàn
hóng 鸿 jiàn kuí
ér zuò yuǎn píng
nián duò mán
mèng mín shān yáng
qióng bàn páng méi
rén cái líng luò
qiáo cuì 西 nán wéi
piān kāi
jiǒng jiǒng chén xīng chuí
gōng lái yǒng mài
wǎng chí
gǎn huì wēn
qiè yuán shāng lián
jiē xiàng qiú
fàn xuān chéng
méi biān chí chú
zhèng dài yáng chūn gu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是一首自嘲和感慨的诗,作者苏轼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官员。他说自己尽管勤奋努力,却常常被朝廷冷落,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他抱怨说,他学问虽然深厚,但是没有得到发挥,反而被庸俗之人所推崇。他追求真理和智慧,但是却往往陷入困境和危险中。最后,他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强调了诚实、忠诚和谦逊的重要性。整个诗篇风格雄浑而深刻,富有哲思和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次韵苏和父自郫见寄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自嘲和感慨的诗,作者苏轼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官员。他说自己尽管勤奋努力,却常常被朝廷冷落,因此…展开
这首诗是一首自嘲和感慨的诗,作者苏轼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有才华但不被重用的官员。他说自己尽管勤奋努力,却常常被朝廷冷落,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他抱怨说,他学问虽然深厚,但是没有得到发挥,反而被庸俗之人所推崇。他追求真理和智慧,但是却往往陷入困境和危险中。最后,他表达了对生命和宇宙的探索,强调了诚实、忠诚和谦逊的重要性。整个诗篇风格雄浑而深刻,富有哲思和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魏了翁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21797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