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中一趺前功辱

出自宋朝文天祥的《赠彭神机
挽强二石徒碌碌,学到穿杨精艺熟。
百发百中无虚弦,百中一趺前功辱
彭君绝识透黄间,不师逢羿师珞琭。
天度三百六十强,一算不容失正鹄。
吾闻天机难语人,往来了了拈众镞。
君姑藏用凝于神,矢口莫轻谈祸福。
赠彭神机拼音解读
wǎn qiáng èr shí
xué dào chuān 穿 yáng jīng shú
bǎi bǎi zhōng xián
bǎi zhōng qián gōng
péng jūn jué shí tòu huáng jiān
shī féng 羿 shī luò
tiān sān bǎi liù shí qiáng
suàn róng shī zhèng
wén tiān nán rén
wǎng lái le le niān zhòng
jūn cáng yòng níng shén
shǐ kǒu qīng tán huò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射箭高手的成长历程和态度。他勤奋练习,在弓箭技艺上已经非常娴熟,可以轻易地穿过杨树之类的目标。他非常自信,认为每一次发射都能够百发百中,但一旦失误就会前功尽弃。彭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精通天文地理,懂得计算天时地利,他不向羿和珞琭等著名神射学习,而是自己琢磨,自己领悟。最后,诗人告诫读者,天机难以预料,不能轻易谈论好坏祸福,应该保持冷静和内心凝聚。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赠彭神机注释

【百发百中】形容射术高明,百不失一。《战国策·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北史·皮景和传》:“每与同射,百发百中,甚见推重。”《水浒传》第六二回:“这浪子燕青那把弩弓,三枝快箭,端的是百发百中。”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王(王云冈)善製弩。有求弩者,相其人,材力所宜,授以弩,并授以射法,意所欲射,百发百中。”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回:“山猪野羊只要叫他看见,总跑不了。一百五十步以内,说打头就是头,说打肚就是肚,真是百发百中。”2.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杨生﹞年纪渐大,长成得容状丑怪,双目如鬼,出口灵验。远近之人多来请问吉凶休咎,百发百中。”《红楼梦》第九七回:“﹝寳玉﹞听见娶了黛玉为妻,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所以凤姐的妙计百发百中,巴不得就见黛玉。”《十月》1981年第6期:“预先给科学研究算命是很难的,世界上不会有百发百中的科学神枪手呀。”汉…展开
【百发百中】形容射术高明,百不失一。《战国策·西周策》:“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以善息。”《北史·皮景和传》:“每与同射,百发百中,甚见推重。”《水浒传》第六二回:“这浪子燕青那把弩弓,三枝快箭,端的是百发百中。”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一:“王(王云冈)善製弩。有求弩者,相其人,材力所宜,授以弩,并授以射法,意所欲射,百发百中。”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五回:“山猪野羊只要叫他看见,总跑不了。一百五十步以内,说打头就是头,说打肚就是肚,真是百发百中。”2.比喻料事和打算极有把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杨生﹞年纪渐大,长成得容状丑怪,双目如鬼,出口灵验。远近之人多来请问吉凶休咎,百发百中。”《红楼梦》第九七回:“﹝寳玉﹞听见娶了黛玉为妻,真乃是从古至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畅心满意的事了……所以凤姐的妙计百发百中,巴不得就见黛玉。”《十月》1981年第6期:“预先给科学研究算命是很难的,世界上不会有百发百中的科学神枪手呀。”汉折叠

赠彭神机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射箭高手的成长历程和态度。他勤奋练习,在弓箭技艺上已经非常娴熟,可以轻易地穿过杨树之类的目标。他非常自信…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射箭高手的成长历程和态度。他勤奋练习,在弓箭技艺上已经非常娴熟,可以轻易地穿过杨树之类的目标。他非常自信,认为每一次发射都能够百发百中,但一旦失误就会前功尽弃。彭君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精通天文地理,懂得计算天时地利,他不向羿和珞琭等著名神射学习,而是自己琢磨,自己领悟。最后,诗人告诫读者,天机难以预料,不能轻易谈论好坏祸福,应该保持冷静和内心凝聚。折叠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授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理宗朝,历除江西提刑。咸淳六年(1270),除军器临,寻兼崇政殿说书,又兼学士院权直,忤贾似道,罢归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应诏勤王,尽出家资募兵至临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签书枢密院事。二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9773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