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对青山共长久

出自宋朝文天祥的《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
元丰五年正月日,洛中耆英佳话出。
当时韩公七十九,欢噱赓酬老吟笔。
伟然冠剑照孔鸾,鲐背鸠杖蒲轮安。
韩公而下文宽夫,相高以寿不以官。
洛尘已随流水急,云仍相逢松下石。
顾我行辈真我来,兼谟故事强安排。
约对青山共长久,醉歌要赛滁州守。
愿随后社著深衣,阑风伏雨从是非。
便令携樽西墅去,山花山鸟为歌舞。
招招瑶母来庭闱,拍手共笑偷桃儿。
吾山陂陀白云满,猿鹤司我北门管。
紫霞隔断鸡犬声,下有琥珀滋长龄。
向来福地七十二,此亦清高仙地位。
朝游崑崙暮崆峒,驾风鞭霆迎我公。
丹崖翠壁千万丈,与公上上上上上。
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拼音解读
yuán fēng nián zhèng yuè
luò zhōng yīng jiā huà chū
dāng shí hán gōng shí jiǔ
huān xué gēng chóu lǎo yín
wěi rán guàn jiàn zhào kǒng luán
tái bèi jiū zhàng lún ān
hán gōng ér xià wén kuān
xiàng gāo shòu 寿 guān
luò chén suí liú shuǐ
yún réng xiàng féng sōng xià shí
háng bèi zhēn lái
jiān shì qiáng ān pái
yuē duì qīng shān gòng zhǎng jiǔ
zuì yào sài chú zhōu shǒu
yuàn suí hòu shè zhe shēn
lán fēng cóng shì fēi
biàn 便 lìng xié zūn 西 shù
shān huā shān niǎo wéi
zhāo zhāo yáo lái tíng wéi
pāi shǒu gòng xiào tōu táo ér
shān bēi tuó bái yún mǎn
yuán běi mén guǎn
xiá duàn quǎn shēng
xià yǒu zhǎng líng
xiàng lái shí èr
qīng gāo xiān wèi
cháo yóu kūn lún kōng dòng
jià fēng biān tíng yíng gōng
dān cuì qiān wàn zhàng
gōng shàng shàng shàng shàng shàng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元丰五年正月的一次盛会,聚集了洛中地区的耆英,其中包括七旬九岁的韩公。在这个场合上,韩公老迈但依然精神矍铄,在赞美中间年纪更小但同样富有才华的文宽夫。在这个气氛轻松欢快的聚会中,参与者们共同回忆过去的经历,并且表达了他们对未来长期友谊的愿望。 诗歌描绘了一个优美而神秘的仙境,充满着瑶池仙境的想象和幻想。无论是洛尘还是云雾,都充满了与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情怀。整首诗充满了古典中国文学的意象,通过描绘山水和自然景观的形式,传递了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带有一些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隐喻。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注释

【阑风伏雨】长雨”。…展开
【阑风伏雨】长雨”。折叠

生日谢朱约山和来韵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元丰五年正月的一次盛会,聚集了洛中地区的耆英,其中包括七旬九岁的韩公。在这个场合上,韩公老迈但依然精神矍铄,…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元丰五年正月的一次盛会,聚集了洛中地区的耆英,其中包括七旬九岁的韩公。在这个场合上,韩公老迈但依然精神矍铄,在赞美中间年纪更小但同样富有才华的文宽夫。在这个气氛轻松欢快的聚会中,参与者们共同回忆过去的经历,并且表达了他们对未来长期友谊的愿望。 诗歌描绘了一个优美而神秘的仙境,充满着瑶池仙境的想象和幻想。无论是洛尘还是云雾,都充满了与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情怀。整首诗充满了古典中国文学的意象,通过描绘山水和自然景观的形式,传递了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带有一些社会和政治层面的隐喻。折叠

作者介绍

文天祥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以字行,改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第一,授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理宗朝,历除江西提刑。咸淳六年(1270),除军器临,寻兼崇政殿说书,又兼学士院权直,忤贾似道,罢归家居。九年,除湖南提刑,差知赣州。德祐元年(1275),应诏勤王,尽出家资募兵至临安,出知平江府。是年底,签书枢密院事。二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94773.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