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未许杨朱拔

出自宋朝辛弃疾的《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
万里鱼龙会有时,壮怀歌罢涕交颐。
一毛未许杨朱拔,三战空怀鲍叔知。
明月夜光多白眼,高山流水自朱丝。
尘埃野马知多少,拟倩撩天鼻孔吹。
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拼音解读
wàn lóng huì yǒu shí
zhuàng huái 怀 jiāo
máo wèi yáng zhū
sān zhàn kōng huái 怀 bào shū zhī
míng yuè guāng duō bái yǎn
gāo shān liú shuǐ zhū
chén āi zhī duō shǎo
qiàn liáo tiān kǒng chuī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的含义是在探讨人生的挫折和坚持。第一句表达了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波折的事情,但也有时候会有好运气。第二句则描述了杨朱、鲍叔知两个历史人物,前者虽然一文不名,但却成功地与世长辞;而后者经历了三次失败,最终也无功而返。第三句通过描绘明月夜光,表现出一个白眼(即看清事情本质)的态度。第四句用“尘埃野马”来比喻人生中的多少无奈和恼怒,但也要学会乐观豁达。最后一句则是表达出了想要超越自我的愿望。整首诗的意境深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注释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展开
【高山流水】1.《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以“高山流水”为知音相赏或知音难遇之典,或比喻乐典高妙。宋王安石《次韵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之一:“高山流水意无穷,三尺空絃膝上桐。”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2.琴曲名。内容即据《列子·汤问》所载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谱写。原为一曲,唐时始分为二曲,至宋时又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一说《高山流水》本属一曲,元人始分为二。现存传谱初见于《神奇秘谱》。3.词牌名。《词谱》卷三五:“调见《梦窗词》,吴文英自度曲,赠丁基仲妾作也。妾善琴,故以《高山流水》为调名。”折叠

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诗意赏析

这首诗的含义是在探讨人生的挫折和坚持。第一句表达了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波折的事情,但也有时候会有好运气。第二句则描述了杨朱…展开
这首诗的含义是在探讨人生的挫折和坚持。第一句表达了人生道路上难免会有波折的事情,但也有时候会有好运气。第二句则描述了杨朱、鲍叔知两个历史人物,前者虽然一文不名,但却成功地与世长辞;而后者经历了三次失败,最终也无功而返。第三句通过描绘明月夜光,表现出一个白眼(即看清事情本质)的态度。第四句用“尘埃野马”来比喻人生中的多少无奈和恼怒,但也要学会乐观豁达。最后一句则是表达出了想要超越自我的愿望。整首诗的意境深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折叠

作者介绍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初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舍生,号辛党。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南侵,中原起义军烽起。弃疾聚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奉表南归。高宗于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任满。改广德军通判。乾道四年(1168),通判建康府,上《美芹十论》、《九议》,力主抗金并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乾道八年(1172)知滁州。淳熙元…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65971.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