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斋中子巩子

出自宋朝杨万里的《题巩仲至修辞斋
人道庄周梦蝴蝶,我言蝴蝶梦庄周。
庄周解飞蝶解语,说向蝴蝶应点头。
修辞斋中子巩子,年少诗狂狂到底。
蹇驴破帽衡达官,白眼清谈对余子。
东莱一翁印斯人,世人皆憎翁不嗔。
为渠落笔三大字,政自不妨诗入神。
题巩仲至修辞斋拼音解读
rén dào zhuāng zhōu mèng dié
yán dié mèng zhuāng zhōu
zhuāng zhōu jiě fēi dié jiě
shuō xiàng dié yīng diǎn tóu
xiū zhāi zhōng gǒng
nián shǎo shī kuáng kuáng dào
jiǎn mào héng guān
bái yǎn qīng tán duì
dōng lái wēng yìn rén
shì rén jiē zēng wēng chēn
wéi luò sān
zhèng fáng shī shé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述了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第一句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第二句则说如果蝴蝶也有梦,那么它可能会梦见自己是庄周。这表明了人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处于现实或梦境中的思想。 接下来几句话提到了修辞斋中的子巩子,他年轻时是一个热衷于写诗的人,但在社会上却没有地位和权力。然后是蹇驴破帽的形象,对比了清谈派余秋雨与政治家的不同,暗示了文人和政治家之间的差距。 最后两句引出了东莱一翁,他虽然被世人所憎恶,但仍然勇敢地写下“诗入神”三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梦幻、现实、人生、社会等主题的探索和反思。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题巩仲至修辞斋注释

【蝴蝶梦】之事,迷离之梦。唐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诗:“空餘蝴蝶梦,迢递故山归。”宋陆游《赠惟了侍者》诗:“惊起放翁蝴蝶梦,半窗寒日欲斜时。”清味榄生《<十洲春语>前题》:“迷香不醒蝴蝶梦,落頷谁抱驪龙珠。”参见“蝶梦”。【庄周梦】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认为: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等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圣人任其自然,随之变化。后亦比喻虚幻的事物。明无名氏《精忠记·赴难》:“功多的也是空,名高的也是空,都做了一枕庄周梦。”…展开
【蝴蝶梦】之事,迷离之梦。唐武元衡《西亭题壁寄中书李相公》诗:“空餘蝴蝶梦,迢递故山归。”宋陆游《赠惟了侍者》诗:“惊起放翁蝴蝶梦,半窗寒日欲斜时。”清味榄生《<十洲春语>前题》:“迷香不醒蝴蝶梦,落頷谁抱驪龙珠。”参见“蝶梦”。【庄周梦】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认为:生与死、祸与福、物与影、梦与觉等等,都是自然变化的现象,圣人任其自然,随之变化。后亦比喻虚幻的事物。明无名氏《精忠记·赴难》:“功多的也是空,名高的也是空,都做了一枕庄周梦。”折叠

题巩仲至修辞斋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第一句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第二句则说如果蝴蝶也有梦,那么它可能会梦见自己…展开
这首诗描述了不同人物或事物之间的互动和影响。第一句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蝴蝶,第二句则说如果蝴蝶也有梦,那么它可能会梦见自己是庄周。这表明了人们不能确定自己是否处于现实或梦境中的思想。 接下来几句话提到了修辞斋中的子巩子,他年轻时是一个热衷于写诗的人,但在社会上却没有地位和权力。然后是蹇驴破帽的形象,对比了清谈派余秋雨与政治家的不同,暗示了文人和政治家之间的差距。 最后两句引出了东莱一翁,他虽然被世人所憎恶,但仍然勇敢地写下“诗入神”三字,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梦幻、现实、人生、社会等主题的探索和反思。折叠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33107.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