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苗国孤竹君

出自宋朝杨万里的《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狸、黄雀冬猫笋伴书
大武尾裔名季狸,目如点漆肤凝脂。
江夏无双字子羽,九月授衣先著絮。
何如苗国孤竹君,排霜傲雪高拂云。
子孙总角遁归根,金相玉质芝兰芬。
三士脂韦与风节,借箸酒池俱胜绝。
先生胸次有皂白,一醉不须向人说。
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狸、黄雀冬猫笋伴书拼音解读
wěi míng
diǎn níng zhī
jiāng xià shuāng
jiǔ yuè shòu xiān zhe
miáo guó zhú jūn
pái shuāng ào xuě gāo yún
sūn zǒng jiǎo dùn guī gēn
jīn xiàng zhì zhī lán fēn
sān shì zhī wéi fēng jiē
jiè zhù jiǔ chí shèng jué
xiān shēng xiōng yǒu zào bái
zuì xiàng rén shuō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三位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有着高贵血统的后代。第一位是名为季狸的大武族后裔,拥有一双目光闪亮的美丽眼睛。第二位是江夏无双的子羽,在九月份被授予衣服时,先穿上了棉絮衣。第三位是孤竹君,来自苗国,他挺拔高傲,像一株排霜傲雪的孤竹,而其子孙则有如一个角落里的金相玉质芝兰芬香。这三位杰出人物在饮酒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才华和气度,使得与他们同席的脂韦、风节也感到惊羡不已。此外,作者还赞扬了这些人的胸怀和饮酒时所表现出的自然豁达。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狸、黄雀冬猫笋伴书注释

【金相玉质】形容人或物外表和内质俱美。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唐李峤《昭觉寺佛像碑》:“金相玉质,凤毛龙翰。”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七回:“两旁分列楹联,左首八字,是‘天上神仙,金相玉质’;右首八字,是‘女中豪杰,说礼明诗’。”【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司马贞索隐:“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大家便换了方向,把躺着的伯夷和坐着的叔齐围起来。有几个是认识他们的,当场告诉人们,说这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两位世子。”…展开
【金相玉质】形容人或物外表和内质俱美。汉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周书·苏绰传》:“若刀笔之中而得志行,是则金相玉质,内外俱美,实为人宝也。”唐李峤《昭觉寺佛像碑》:“金相玉质,凤毛龙翰。”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七回:“两旁分列楹联,左首八字,是‘天上神仙,金相玉质’;右首八字,是‘女中豪杰,说礼明诗’。”【孤竹君】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封号。《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司马贞索隐:“孤竹君,是殷汤三月丙寅日所封。相传至夷齐之父,名初,字子朝。”鲁迅《故事新编·采薇》:“大家便换了方向,把躺着的伯夷和坐着的叔齐围起来。有几个是认识他们的,当场告诉人们,说这原是辽西的孤竹君的两位世子。”折叠

寄朱元晦长句,以牛尾狸、黄雀冬猫笋伴书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三位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有着高贵血统的后代。第一位是名为季狸的大武族后裔,拥有一双目光闪亮的美丽眼睛。第二位…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三位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有着高贵血统的后代。第一位是名为季狸的大武族后裔,拥有一双目光闪亮的美丽眼睛。第二位是江夏无双的子羽,在九月份被授予衣服时,先穿上了棉絮衣。第三位是孤竹君,来自苗国,他挺拔高傲,像一株排霜傲雪的孤竹,而其子孙则有如一个角落里的金相玉质芝兰芬香。这三位杰出人物在饮酒过程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才华和气度,使得与他们同席的脂韦、风节也感到惊羡不已。此外,作者还赞扬了这些人的胸怀和饮酒时所表现出的自然豁达。折叠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24359.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