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好风来自东
出自宋朝杨万里的《和余处恭尚书清凉寺劝农》- 石城诸峰入天关,曾随骑吹经行遍。
梅花换岁初不惊,惊报行春再出城。
官甑晨炊云子玉,兵厨夜压秦淮绿。
尚书亲饷老农夫,塞道夫须兼独速。
劝农文字不怪奇,知道尚书愁我饥。
有如山农出南溪,老穉随观韩退之。
叟携群穉穉扶叟,一生只识茅柴酒。
尚书赐酒谁得尝,瓦盆满引无升斗。
今年好风来自东,五风十雨尧日同。
尚书归取作相公,当寄丰年书一封。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是描述古代官员巡视边疆,关注民生的情景。第一句描绘了崇山峻岭环绕着天关,作者曾经随同骑兵经过此地;第二句讲述了梅花虽然在岁初即开,但是并不因此惊扰人们,反而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第三句描绘了炊烟袅袅的官营和夜幕下的军厨,以及老农夫们忙碌的身影;第四句则提到了塞道上的行人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第五句强调了宣传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尚书(官员)知道民间的苦难与饥饿;第六、七句描述了淳朴的农民生活,其中叟携群穉穉扶叟这句话表达了老年人互相扶持的精神;第八、九句用具体的细节描写了尚书的赏赐,并表达了对好风雨的期盼;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把这份丰收之喜寄托于给未来担任高官的尚书,并希望他也能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
- 背诵
-
和余处恭尚书清凉寺劝农注释
【五风十雨】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宋杨炎正《水调歌头·呈辛隆兴》词:“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元萨都剌《云山图》诗:“清平海宇无风烟,五风十雨歌丰年。”明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五风十雨和气应,勿遣寸土生蒿芜。”【茅柴酒】村酿薄酒。亦省作“茅柴”。宋苏轼《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明冯时化《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清赵翼《陔馀丛考·茅柴酒》:“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展开【五风十雨】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宋杨炎正《水调歌头·呈辛隆兴》词:“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元萨都剌《云山图》诗:“清平海宇无风烟,五风十雨歌丰年。”明高启《南州野人为吴邑曾令赋》:“五风十雨和气应,勿遣寸土生蒿芜。”【茅柴酒】村酿薄酒。亦省作“茅柴”。宋苏轼《岐亭》诗之四:“几思压茆柴,禁网日夜急。”明冯时化《酒史·酒品》:“茅柴酒:恶酒曰茅柴。”清赵翼《陔馀丛考·茅柴酒》:“酒之劣者,俗谓之茅柴酒。”折叠和余处恭尚书清凉寺劝农诗意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古代官员巡视边疆,关注民生的情景。第一句描绘了崇山峻岭环绕着天关,作者曾经随同骑兵经过此地;第二句讲述了梅花…展开这首诗是描述古代官员巡视边疆,关注民生的情景。第一句描绘了崇山峻岭环绕着天关,作者曾经随同骑兵经过此地;第二句讲述了梅花虽然在岁初即开,但是并不因此惊扰人们,反而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第三句描绘了炊烟袅袅的官营和夜幕下的军厨,以及老农夫们忙碌的身影;第四句则提到了塞道上的行人需要特别小心谨慎;第五句强调了宣传农业知识的重要性,尚书(官员)知道民间的苦难与饥饿;第六、七句描述了淳朴的农民生活,其中叟携群穉穉扶叟这句话表达了老年人互相扶持的精神;第八、九句用具体的细节描写了尚书的赏赐,并表达了对好风雨的期盼;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把这份丰收之喜寄托于给未来担任高官的尚书,并希望他也能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折叠 -
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调零陵丞。乾道,知奉新县,擢国子博士,迁太常博士,权吏部右侍郎官,将作少监。淳熙间,历知常州,提举广东常平茶盐,迁广东提点刑狱。十一年(1184),召为吏部员外郎。历任枢密院检详官,尚书右、左司郎中,秘书少监。十五年,出知筠州。光宗受禅,召除秘书监。绍熙元年(…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2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