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初址未完牢
出自宋朝叶适的《寄吕巽伯换酒亭》- 琅琊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
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
艰危未肯当时共,诞逸空传后代高。
还有远孙留墓侧,绕亭寒叶夜骚骚。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琅琊山的感慨和思考。琅琊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山峰,它曾经是楚国和吴国之间的分界线,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这座山在作者笔下仍然没有完全得到保护,只是依靠虚名来维系。 作者认为自己可能会在醒来之前完全意识到琅琊山的重要性,但是他为何倾向于在醉酒时逃避现实呢?这可能是因为面对琅琊山的困境和挑战太过复杂,让他无法直接应对。 即使面临着艰难和危险,作者仍然相信后代将会传承琅琊山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并且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尽管作者不知道他的远孙是否会留在琅琊山旁边,但他希望那里的树叶在夜晚依然可以飘荡。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琅琊山的珍视和对其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关注。
- 背诵
-
寄吕巽伯换酒亭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琅琊山的感慨和思考。琅琊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山峰,它曾经是楚国和吴国之间的分界线,也是文学艺术的重…展开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琅琊山的感慨和思考。琅琊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山峰,它曾经是楚国和吴国之间的分界线,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但是,这座山在作者笔下仍然没有完全得到保护,只是依靠虚名来维系。 作者认为自己可能会在醒来之前完全意识到琅琊山的重要性,但是他为何倾向于在醉酒时逃避现实呢?这可能是因为面对琅琊山的困境和挑战太过复杂,让他无法直接应对。 即使面临着艰难和危险,作者仍然相信后代将会传承琅琊山的精神和文化遗产,并且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尽管作者不知道他的远孙是否会留在琅琊山旁边,但他希望那里的树叶在夜晚依然可以飘荡。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琅琊山的珍视和对其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关注。折叠 -
叶适
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10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