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日到春能有几

出自宋朝曾巩的《送吴秀才
一年过腊已十日,余日到春能有几
春来远近不可问,冷碧先归在流水。
梅花向今独已繁,玉艳都占春风间。
草萌出土亦过寸,众芳次第挂清寒。
虚堂尽日对风影,我独此守青琅玕。
故人远来未一醉,车鞅欲去今谁攀。
怜君满腹富文彩,倦尾赤色无波澜。
连年礼部试多士,白羽舍置操榛菅。
君今忽忽负壮节,我赤春色羞衰颜。
况逢离别可奈何,忆人日老情日多。
送吴秀才拼音解读
nián guò shí
dào chūn néng yǒu
chūn lái yuǎn jìn wèn
lěng xiān guī zài liú shuǐ
méi huā xiàng jīn fán
yàn dōu zhàn chūn fēng jiān
cǎo méng chū guò cùn
zhòng fāng guà qīng hán
táng jìn duì fēng yǐng
shǒu qīng láng gān
rén yuǎn lái wèi zuì
chē yāng jīn shuí pān
lián jūn mǎn wén cǎi
juàn wěi chì lán
lián nián shì duō shì
bái shě zhì cāo zhēn jiān
jūn jīn zhuàng jiē
chì chūn xiū shuāi yán
kuàng féng bié nài
rén lǎo qíng duō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岁末年初的感受。他感到时间流逝得很快,春天已经来临,但他对未来的情况并不确定。他注意到梅花已经盛开,而其他的花卉也将会跟着绽放。他独自守着青琅玕,一心等待故人的到来。作者思念远方的朋友,并反思人生。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而年轻的人们正在努力奋斗。他感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送吴秀才注释

【倦尾赤色】喻困苦之极。语本《诗·周南·汝坟》:“魴鱼赬尾。”朱熹集传:“赬,赤也。鱼劳则尾赤。魴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宋曾巩《送吴秀才》诗:“怜君满腹富文彩,倦尾赤色无波澜。”【青琅玕】青琅玕”。亦作“青瑯玕”。1.一种青色似珠玉的美石。是孔雀石的一种。又名绿青。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仇兆鳌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宋曾几《题南岳铨德观秋声轩》诗:“竹君南北美,佩服青瑯玕。”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惠我瑶华篇,佐以青琅玕。”2.喻竹。唐皮日休《太湖诗·上真观》:“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玕。”宋曾几《种芭蕉》诗:“以兹阴凉叶,代彼青瑯玕。”《东城杂记·姜西溟卜居》引清姜宸英《送项霜田溶归杭州》诗:“我爱东园宅,绕池青琅玕。”汉…展开
【倦尾赤色】喻困苦之极。语本《诗·周南·汝坟》:“魴鱼赬尾。”朱熹集传:“赬,赤也。鱼劳则尾赤。魴尾本白,而今赤,则劳甚矣。”宋曾巩《送吴秀才》诗:“怜君满腹富文彩,倦尾赤色无波澜。”【青琅玕】青琅玕”。亦作“青瑯玕”。1.一种青色似珠玉的美石。是孔雀石的一种。又名绿青。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青琅玕。”仇兆鳌注:“青琅玕,比竹簟之苍翠。”宋曾几《题南岳铨德观秋声轩》诗:“竹君南北美,佩服青瑯玕。”清方文《送万茂先应征北上》诗:“惠我瑶华篇,佐以青琅玕。”2.喻竹。唐皮日休《太湖诗·上真观》:“琪树夹一径,万条青琅玕。”宋曾几《种芭蕉》诗:“以兹阴凉叶,代彼青瑯玕。”《东城杂记·姜西溟卜居》引清姜宸英《送项霜田溶归杭州》诗:“我爱东园宅,绕池青琅玕。”汉折叠

送吴秀才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岁末年初的感受。他感到时间流逝得很快,春天已经来临,但他对未来的情况并不确定。他注意到梅花已经盛开,而…展开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岁末年初的感受。他感到时间流逝得很快,春天已经来临,但他对未来的情况并不确定。他注意到梅花已经盛开,而其他的花卉也将会跟着绽放。他独自守着青琅玕,一心等待故人的到来。作者思念远方的朋友,并反思人生。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而年轻的人们正在努力奋斗。他感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折叠

作者介绍

曾巩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052590.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