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换骨轻如纸

出自宋朝曾丰的《寿广东提举韩判院
君不见天上之老人,夜夜增芒烂如银。
又不见柱下之老之,年年换骨轻如纸
辟谷餐霞得长生,老子前生老人屋。
我疑公亦星之精,精神虽是肉枯槁。
老子区区似徒老,公生富贵老更好。
初随鹓鹭班中都,一麾一节今南驱。
为溟渤中有蓬壶,雅怀信在蓬壶岛。
非要琼芝与瑶草,公元自有长生道。
藤床纸帐二十年,上至泥丸下丹田。
孰非可为地行仙,十月十日祥云冻。
贺客休投龟鹤颂,倚吟自伴寒禽哢。
寿广东提举韩判院拼音解读
jūn jiàn tiān shàng zhī lǎo rén
zēng máng làn yín
yòu jiàn zhù xià zhī lǎo zhī
nián nián huàn qīng zhǐ
cān xiá zhǎng shēng
lǎo qián shēng lǎo rén
gōng xīng zhī jīng
jīng shén suī shì ròu gǎo
lǎo lǎo
gōng shēng guì lǎo gèng hǎo
chū suí yuān bān zhōng dōu
huī jiē jīn nán
wéi míng zhōng yǒu péng
huái 怀 xìn zài péng dǎo
fēi yào qióng zhī yáo cǎo
gōng yuán yǒu zhǎng shēng dào
téng chuáng zhǐ zhàng èr shí nián
shàng zhì wán xià dān tián
shú fēi wéi háng xiān
shí yuè shí xiáng yún dòng
xiū tóu guī sòng
yín bàn hán qín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老人的不同命运。一个老人住在天上,每晚都会增添光辉,仿佛银色;另一个老人则住在柱子下面,换骨头如同纸一样轻盈。作者也提到了关于辟谷食物可以获得长生不老的传说,并认为自己的前世是那个居住在天上之老人。作者怀疑公亦是星宿之精灵,尽管身体虚弱但依然有精神。而自己则像是徒劳地等待着变老,希望能像他所描述的公那样富贵而不老。最后,作者提到了他已经花费二十年的时间练习仙术,通过修炼达到了内外调和、身心合一的状态。他相信自己将成为一位地行仙,并呼吁其他人不必寻找琼芝或者瑶草,因为道也许就在我们身边。他最后倚在床上,伴着凄凉的寒禽声哭泣。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寿广东提举韩判院注释

【地行仙】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於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宋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寿南涧》词:“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明唐寅《题自画守耕图》诗:“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同拜地行仙。”2.比喻远行的人。宋文天祥《怀则堂实堂》诗:“中夜想应发深省,故人南北地行仙。”…展开
【地行仙】中所记的一种长寿的神仙。《楞严经》卷八:“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阿难,是等皆於人中鍊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絶於人境。”后因以喻高寿或隐逸闲适的人。宋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之一:“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宋辛弃疾《水调歌头·寿南涧》词:“上界足官府,公是地行仙。”明唐寅《题自画守耕图》诗:“昨日三山降除日,长沮同拜地行仙。”2.比喻远行的人。宋文天祥《怀则堂实堂》诗:“中夜想应发深省,故人南北地行仙。”折叠

寿广东提举韩判院诗意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老人的不同命运。一个老人住在天上,每晚都会增添光辉,仿佛银色;另一个老人则住在柱子下面,换骨头如同纸一样…展开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老人的不同命运。一个老人住在天上,每晚都会增添光辉,仿佛银色;另一个老人则住在柱子下面,换骨头如同纸一样轻盈。作者也提到了关于辟谷食物可以获得长生不老的传说,并认为自己的前世是那个居住在天上之老人。作者怀疑公亦是星宿之精灵,尽管身体虚弱但依然有精神。而自己则像是徒劳地等待着变老,希望能像他所描述的公那样富贵而不老。最后,作者提到了他已经花费二十年的时间练习仙术,通过修炼达到了内外调和、身心合一的状态。他相信自己将成为一位地行仙,并呼吁其他人不必寻找琼芝或者瑶草,因为道也许就在我们身边。他最后倚在床上,伴着凄凉的寒禽声哭泣。折叠

作者介绍

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044352.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