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要之犹有外
出自宋朝曾丰的《寄题仰止亭》- 庐陵江浒路穷处,舟子不容仙子渡。
岂意一篙落手来,而资双足凌波去。
睥睨大海如江然,杯渡佛轻篙渡仙。
休负知津惟我是,且从登岸看谁先。
杯渡之杯人所怪,大块中含几沙界。
或云芥纳须弥山,细视芥焉杯则大。
彼细莫细于一芥,一芥要之犹有内。
彼大莫大于两块,两块要之犹有外。
内外相形费融会,未忘所仰亭勿坏。
吾细无内莫能碎,吾大无外莫能载。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仙女过江的故事。在庐陵江的穷处,船夫不肯让她过河。然而,当仙女凭借一根篙子跨越江面时,她展现出了真正的神力。她能超越大海像渡过江一样轻松,并且她的酒杯具有神奇的特性,可以包容整个世界。 诗人通过描绘这个场景来表达他对神话和传说的兴趣,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己才智和理解力的信心。他认为只有他自己才能领悟这些深奥的道理,而其他人则不能。此外,他还强调了内外的关系,认为只有当两者相互协调时,才能获得完美的平衡和和谐。
- 背诵
-
寄题仰止亭注释
【须弥山】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须弥山下藏。”清昭槤《啸亭续录·佛言须弥山》:“佛经言须弥山高数万由旬,日月绕山周行,为其峯影所蔽,遂分昼夜。”亦省称“须弥”。宋苏轼《观湖》诗之一:“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鼇。”清姚鼐《题<四更山吐月图>》诗:“环海世界中须弥,光明隐蔽行两规。”2.指喜马拉雅山。康有为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展开【须弥山】1.梵语sumeru的译音。或译为须弥楼、修迷卢、苏迷卢等。有“妙高”、“妙光”、“安明”、“善积”诸义。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采用,指一个小世界的中心。山顶为帝释天所居,山腰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释氏要览·界趣》:“《长阿含》并《起世因本经》等云:四洲地心,即须弥山。此山有八山遶外,有大铁围山,周迴围绕,并一日月昼夜回转照四天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封神演义》第七三回:“非铜非铁又非钢,曾在须弥山下藏。”清昭槤《啸亭续录·佛言须弥山》:“佛经言须弥山高数万由旬,日月绕山周行,为其峯影所蔽,遂分昼夜。”亦省称“须弥”。宋苏轼《观湖》诗之一:“须弥有顶低垂日,兜率无根下戴鼇。”清姚鼐《题<四更山吐月图>》诗:“环海世界中须弥,光明隐蔽行两规。”2.指喜马拉雅山。康有为有《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诗。折叠寄题仰止亭诗意赏析
-
…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204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