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老儿未齚
出自宋朝张嵲的《五月二十四日自达州至永睦县投宿废学即事书怀》- 学废乡校空,鸟雀欲据有。
甚雨晚来晴,循檐厌黄口。
巴水亦能大,一暮没堤柳。
落照满涨川,归云翼山岫。
达州去未远,望望空回首。
母老儿未齚,何苦事西走。
轻生冒畏涂,用意在升斗。
三复祷雨辞,此道废已久。
恭闻贤侍郎,求才如恐后。
密置郑庄驿,屡接鬷蔑手。
英俊颇云集,岩穴犹辐凑。
菅蒯且不遗,岂独弃枯朽。
矧尝辱英盼,屡以温言授。
私心颇感激,尝欲事奔走。
揽衣中夜起,頮面不尽垢。
平生慕蔺心,已在辕门右。
某也濩落人,时命大不偶。
读书慕经济,颇亦略句读。
雅意死知己,且复羞自售。
耻为辕下驹,终若丧家狗。
遭乱乏禄食,避地阙田亩。
栖栖穷涂间,但未操井臼。
我公宁忍兹,无令混樵叟。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
这是一首描述诗人濩落失意的生活和内心挣扎的苦闷之作。他在偏僻的乡村废弃学校中度日如年,感到孤独和无助。虽然天气时晴时雨,但他对生活的厌倦和迷茫始终如一。他看到巴江泛滥,柳树也被淹没了,自己却依旧漂泊无依。他思念家乡,但母亲年迈不易,不想再回去另外面对社会的竞争,恐怕也难以立足。他曾经多次祈求雨水,但这已成为徒劳无功的抱怨,渴望得到机会,但又感到自己可能已经错过最好的时机。他对贤才的敬仰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定交织在一起,他愿意努力奋斗,但同时又怀疑自己能否成功。他留宿在郑庄驿,见到的人物多为激流勇进之士,而自己则只能在辕门左右徘徊。他收藏了许多书籍,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感到羞愧。他自我嘲讽地认为自己像是一匹废弃的马或丧家之犬,生活在贫困和落魄之中,虽然仍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但也深感无奈。他不想混迹于樵夫和老汉之间,仍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 背诵
-
五月二十四日自达州至永睦县投宿废学即事书怀注释
【辕下驹】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亦比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张守节正义引应劭曰:“驹马加著辕。局趣,纤小之貌。”唐杜甫《别苏徯》诗:“赠尔秦人策,莫鞭辕下驹。”清侯方域《蹇千里传》:“一日会食中书,漏下三鼓矣。千里一尽数豆,忽奋迅大言駡坐。凤阁侍郎王及善嘆曰:‘是局趣辕下驹耳。幸致位此,乃欲一鸣惊人乎?’”亦省作“辕驹”。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出尘皆野鹤,歷块匪辕驹。”清赵翼《浮论》诗:“局促辕驹岂足道,出门一笑开心颜。”2.用作自谦之辞。宋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鈆。”…展开【辕下驹】辕下不惯驾车之幼马。亦比喻少见世面器局不大之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论,局趣效辕下驹。”张守节正义引应劭曰:“驹马加著辕。局趣,纤小之貌。”唐杜甫《别苏徯》诗:“赠尔秦人策,莫鞭辕下驹。”清侯方域《蹇千里传》:“一日会食中书,漏下三鼓矣。千里一尽数豆,忽奋迅大言駡坐。凤阁侍郎王及善嘆曰:‘是局趣辕下驹耳。幸致位此,乃欲一鸣惊人乎?’”亦省作“辕驹”。唐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出尘皆野鹤,歷块匪辕驹。”清赵翼《浮论》诗:“局促辕驹岂足道,出门一笑开心颜。”2.用作自谦之辞。宋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辕驹蒙推挽,官次奉丹鈆。”折叠五月二十四日自达州至永睦县投宿废学即事书怀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诗人濩落失意的生活和内心挣扎的苦闷之作。他在偏僻的乡村废弃学校中度日如年,感到孤独和无助。虽然天气时晴时雨,…展开这是一首描述诗人濩落失意的生活和内心挣扎的苦闷之作。他在偏僻的乡村废弃学校中度日如年,感到孤独和无助。虽然天气时晴时雨,但他对生活的厌倦和迷茫始终如一。他看到巴江泛滥,柳树也被淹没了,自己却依旧漂泊无依。他思念家乡,但母亲年迈不易,不想再回去另外面对社会的竞争,恐怕也难以立足。他曾经多次祈求雨水,但这已成为徒劳无功的抱怨,渴望得到机会,但又感到自己可能已经错过最好的时机。他对贤才的敬仰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否定交织在一起,他愿意努力奋斗,但同时又怀疑自己能否成功。他留宿在郑庄驿,见到的人物多为激流勇进之士,而自己则只能在辕门左右徘徊。他收藏了许多书籍,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有时甚至感到羞愧。他自我嘲讽地认为自己像是一匹废弃的马或丧家之犬,生活在贫困和落魄之中,虽然仍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心,但也深感无奈。他不想混迹于樵夫和老汉之间,仍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折叠 -
张嵲
张嵲(一○九六--一一四八),字巨山,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详情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作者介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999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