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乐人所稀

出自宋朝张元干的《乙卯秋奉送王周士龙阁自贬所归鼎州太夫人侍下
语离三秋风,念子万里客。
我独忧患余,几为死生隔。
相逢忽眼明,照影俱头白。
兰若清夜长,连床话畴昔。
如何功名心,一旦乃冰释。
卖药真徉狂,穿云忘迁谪。
不然蔬笋肠,宁无瘴烟色。
良由火枣成,内景充尺宅。
下视陋九州,槐安等称国。
绝怜蛮触争,亦复弄兵革。
乱来更多事,老去觉世窄。
归欤桃花源,斑衣作儿剧。
此乐人所稀,今我那得得。
他时南山南,寄书北山北。
乙卯秋奉送王周士龙阁自贬所归鼎州太夫人侍下拼音解读
sān qiū fēng
niàn wàn
yōu huàn
wéi shēng
xiàng féng yǎn míng
zhào yǐng tóu bái
lán ruò qīng zhǎng
lián chuáng huà chóu
gōng míng xīn
dàn nǎi bīng shì
mài yào zhēn yáng kuáng
chuān 穿 yún wàng qiān zhé
rán shū sǔn cháng
níng zhàng yān
liáng yóu huǒ zǎo chéng
nèi jǐng chōng chǐ zhái
xià shì lòu jiǔ zhōu
huái ān děng chēng guó
jué lián mán chù zhēng
nòng bīng
luàn lái gèng duō shì
lǎo jiào shì zhǎi
guī táo huā yuán
bān zuò ér
rén suǒ
jīn
shí nán shān nán
shū běi shān běi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在秋风中,作者离别了远行的朋友,自己也有许多烦恼,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当他们重逢时,相互间已经苍老,并且共同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作者认为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珍贵的是友谊、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他感慨不少人为了权势和金钱而肆意妄为,在战争和混乱中失去生命。他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一过,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过简单、真实、清新的生活。最后,他希望能够回到桃花源,过上隐居安逸的生活,并期待来自南山的信件。

背诵

相关翻译

相关赏析

乙卯秋奉送王周士龙阁自贬所归鼎州太夫人侍下注释

【桃花源】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宋梅尧臣《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杨朔《木棉花》:“香港,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典…展开
【桃花源】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髮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唐李白《古风》之十五:“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宋梅尧臣《华亭谷》诗:“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杨朔《木棉花》:“香港,这个美丽的海岛,暂时还是平静的,因此便成为富人的桃花源了。”典折叠

乙卯秋奉送王周士龙阁自贬所归鼎州太夫人侍下诗意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在秋风中,作者离别了远行的朋友,自己也有许多烦恼,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当他们重…展开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的忧虑和对友情的思念。在秋风中,作者离别了远行的朋友,自己也有许多烦恼,几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当他们重逢时,相互间已经苍老,并且共同回忆起过去的时光。作者认为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真正珍贵的是友谊、自然和内心的宁静。他感慨不少人为了权势和金钱而肆意妄为,在战争和混乱中失去生命。他怀疑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一过,认为与其如此,还不如过简单、真实、清新的生活。最后,他希望能够回到桃花源,过上隐居安逸的生活,并期待来自南山的信件。折叠

作者介绍

张元干 张元干 元干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名动,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能诗。张元干受其家风影响,从小聪明好学,永泰的寒光阁、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读书处。十四五岁随父亲至河北官廨(在临漳县)已能写诗,常与父亲及父亲的客人唱和,人称之“敏悟”。…详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s://www.gushiwenwang.com/sentence/1983634.html

Copyright © 2011-2023 | 古诗文网©赣州鸿鹄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赣ICP备18007976号 | 关于我们 |